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法让熊宝宝站起来。
2、引导幼儿有目的的实验,并在交流中完整讲述自己的发现与实验结果。
教学准备:
同等大小的纸熊宝宝若干
百宝箱(各种辅助材料)
记录笔与纸每组一份
大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拿出纸熊宝宝与幼儿打招呼,纸熊宝宝想要出去玩,可是它站不起来,你们能帮助它吗?
二、幼儿猜测
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纸熊宝宝站起来呢?
三、操作实验
观察一:
C:老师有没有双面胶的芯子?
T:双面胶的芯子没有,可以用卷桶纸的芯子代替吗?
C:可以。
用剪刀费力的剪开卷桶纸的芯子,剪不开。
C:老师能帮我一下吗?
T:可以,怎样剪呢?
C:这样剪。
师帮忙剪好。
T:还要帮忙吗?
C:不用了,谢谢老师。
观察二:
孩子自己拿着积木与双面胶在尝试让熊宝宝站起来,先用三块积木竖起来粘在熊宝宝的脚上,试着让其站立起来,又拿了一块大的积木粘在三块积木的旁边,又试了试,成功了,记录了下来。
观察三:
用双面胶分别贴在小熊的两只脚上,让它站立后,发现不是很稳,又在百宝箱中找到了一次性纸杯,把小熊贴在纸杯上,成功了。
四、 集体交流
T:谁来介绍一下,你帮小熊站起来了吗?用了什么办法?
讨论一:
C1:我用了积木粘在小熊的身上,小熊站起来了。
T:还有谁也是用积木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孩子们拿上自己的小熊放在演示桌上。有的小熊倒下了,而有的小熊还站着。
T:为什么有的小熊倒下了,而有的小熊还站着呢?
C:用的积木太小了所以小熊站不住。
C:积木没有粘住。
C:用的积木多小熊站的牢。
T:为什么积木多了小熊就站起来了呢?
C:这只小熊积木的下面是平的,还有一只三块积木不平,有高低的,所以站不住。
C:下面大了。
T:什么大了?
孩子思考了一会儿,有人举起了手。
C:积木多了就宽了。
T:哦,原来是小熊下面的接触面大了,宽了,小熊就站住了。
讨论二:
T:除了用积木扩大受力面积让小熊站起来,还有别的方法吗?
C2:让小熊靠在积木上。
T:来试一试。
C:还可以靠在杯子上。
T:那把小熊靠在积木、杯子这些物体上为什么会帮小熊站起来呢?
C:因为有了支撑物。
T:诶,对呀,卯卯说的真好,有了支撑物小熊也能站起来。
讨论三:
T:还有谁来介绍和别人不一样的方法?
C3:我让两只小熊来站起来了。
T:你是怎样做的呀?
C3:我用卷桶纸的心子粘在两只小熊的当中他们站起来了。
T:这个办法也能使小熊站起来,这是什么原因呢?
C:小熊有四只脚了。
T:哦,小熊的脚下的支撑点多了,也能站起来的。还有谁也是增加支撑点来让小熊站起来的?
C4:我把小熊的四只脚都弯折了一下,小熊就也站起来了。
活动自评:
可以看出孩子们对于活动的探索欲望相比前一次活动强烈了,小熊的形象为孩子们所喜爱,百宝箱的利用让孩子方便拿取,探索兴趣高涨了许多,讨论时孩子们有话可说,有话题可谈,解决问题时更加的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