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文档网综合范文其他范文内容页

最新陋室铭教学设计导入 陋室铭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18篇)

2023-07-25其他范文下载文档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陋室铭教学设计导入 陋室铭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篇一

1.知识与能力:

把握相关的文言字词,翻译并背诵课文,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疏通文意以学生运用辅导资料自己把握课文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以及背诵课文。

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朗诵法、讲授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法。

1.导入新课:

根据作者简介导入。

2.新课讲授:

诵读课文,分组对课文进行翻译,讲解课文。 3.巩固练习:

通过问题,巩固学生对这篇课文的了解。

4.小结作业:

小结: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者而从制,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好的,今天的课程就告一段落。

陋室铭教学设计导入 陋室铭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篇二

1、《陋室铭》是一篇记物的铭文。

2、体裁:铭。

①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铭,起初是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的文字,有时用于自我规戒或激

勉。铭文,在语言上多用四字或六字对偶句,格调不同于一般散文。一般押韵。

②的韵脚共八个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其中"馨"字因语音变化,现在已不够协韵了。

3、作者:刘禹锡。

请同学看《阅读提示》有关部分和注释①,了解作者情况及出处。

1、学生自读

解词,并为加点字注音:

名灵馨鸿儒白丁素琴金经丝竹乱耳案牍劳形

2、教师带读

3、分组朗读,同学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1、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

归纳:之①、②,结构助词,都是提宾标志,不译。

名①,形容词,著名;名②,动词,命名。

鸿①,形容词,大;鸿②,名词,大雁。

是①,判断动词,是;是②,指示代词,这。

2、同学齐读课文

3、讨论、讲析。

全文81个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开头至"惟吾德馨"):比兴起篇,引出主题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日常生活,表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层("南阳诸葛庐"到结尾):以类比法说明陋室不陋。

4、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一层译成现代汉语。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闻名天下;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提问:开头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归纳:前两句用了对偶、比喻,以山水引出陋室。山水陪衬陋室。

讲析:"斯是陋室",扣题。"惟吾德馨"是全文的核心,以"惟"字加强语气。四字包含两方面意思:其一是人以德为本,德馨可忘室陋;其二是道破陋室增光,在于德馨。

5、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二层译成现代汉语。

苔痕漫上石阶,苍翠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内。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读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提问:这一层次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角度描写的?

归纳:描写居室环境及日常生活。

第一句写周围景色,第二句写往来人物,三四句写生活内容。

提问:这四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情趣?

归纳:表达出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提问: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角度开阔,写到陋室方方面面。条理清晰,由物及人,由外及内,一"入"字将内外融合。虚实结合,肯定句实写,否定句虚写。句式整齐,有长有短,跌宕有致。四处对偶,精当而不拘板。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用互文写法。

6、将第三层译成现代汉语。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提问:在描写陋室时,突然引出两处古人名室,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归纳:运用类比法,拿古人名室作比,用意在于说明陋室不陋,还含蓄地以古贤自况,进一步表达作者的志趣、抱负。

提问:结尾引用的孔子的话,原文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只引后一半,总结全文,有什么好处?

归纳:孔子的话很有份量,暗含以"君子"自居而不点破,更耐人寻味。引文回应"惟吾德馨",有力地突出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和志趣。

陋室铭教学设计导入 陋室铭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篇三

本设计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铭文用韵和称扬道德的特点,通过诵读和韵译,使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感受铭文的音韵之美。教学中,注意扣住“德馨”,从描叙和议论两个角度,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的情操之美,领略文法之妙。在此基础上,促成学生当堂背诵全文。

1.背诵名篇名句。

2.体悟作者安贫乐道,保持高尚节操的情怀。

3.培养学生运用托物言志等手法表达自我的能力。

诵读,讨论。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受音韵之美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铭”者(板书:铭),记载也,在器物或碑石上刻字,表示永记不忘,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体。为了便于广泛传诵,牢记不忘,文字简约的铭文都非常讲究修辞,讲究押韵。虽然篇制短小,但运用对偶等修辞,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同时通篇协韵(“青”韵通押到底),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音韵之美,乃韵文也(板书:韵)。

欣赏配乐朗诵《陋室铭》。

师:感受这篇铭文的音韵之美,一要把节奏韵律读好。

复习节奏的`概念(句中根据音节或意义进行有规律的停顿叫做节奏)。指名根据刚才欣赏的配乐朗诵,朗读文中停顿需要注意的几个重点句子(投影: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要求正确停顿。

师生正读: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生齐声诵读全文,体味明快的节奏韵律之美。

师:感受这篇铭文的音韵之美,二要把韵脚读好。

复习韵脚的概念(放在句尾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生标出韵脚。生齐声诵读全文,体味押韵的回环往复之美。

师:感受这篇铭文的音韵之美,三要韵译(针对这篇铭文作为韵文的特点,根据韵文韵译的原则),而不是一般的翻译。一般的翻译只注意求索原文的意蕴美,而韵译还注意不失原文的音韵美。这样翻译后,与原文保持一致的美。翻译时,尽量让上下句的字数相等,结构基本一致,同时注意押韵。

学生利用书下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老师点拨,韵译。

参考韵译: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在于深,有龙(潜藏)则可降福显

陋室铭教学设计导入 陋室铭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篇四

1、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熟读成诵。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一课时

一、导入,揭示目标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以前,我想先请大家做一道选择题。一间王公大厦,装饰华美,金碧辉煌,你想要得到它,必须说很多违背良心的话,做许多丧尽天良的事;有一间斗室,非常简陋,但是有青山绿水,知音相伴,你想得到它,它就在你身边。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什么?(学生答选后者)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和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选择一样。相信你会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二)揭示目标

1、学会本文生字:馨儒牍陋铭庐;多音字:调

2、理解课文字词、内容及其寓意。

3、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4、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背诵默写这篇短文。

二、自学指导

1、查工具书学会本文生字:馨儒牍陋铭庐;多音字:调2、反复朗读,读通读顺。

3、借助注释和参考书理解课文字词,翻译全文。

4、问题探究:

(1)你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

(2)“陋室”为什么“不陋”?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4)作者是一开篇就写自己“德馨”的吗?他是怎样引出“德馨”的呢?

(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6)作者从那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

(7)作者为什么要写“诸葛庐”、“子云亭”?

(8)结尾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有何作用?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学生按照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的内容认真自学,教师巡视鼓励。

四、自学检测

1、指名朗读课文。

2、指名翻译课文。

3、指名汇报探究题。

五、课堂答疑,教师点拨

问题探究备答:

(1)你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主旨)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4)作者是一开篇就写自己“德馨”的吗?他是怎样引出“德馨”的呢?

明确:前两句以山水引出陋室,从而写到“惟吾德馨”。

(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对偶、类比、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简介类比与起兴的有关知识。

(6)作者从那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

“苔痕”两句——清幽宁静,不染浮华。环境之雅

“谈笑”两句——交往高雅脱俗交往之雅

“可以调素琴……劳形”四句——生活情趣高雅情趣之雅

(7)作者为什么要写“诸葛庐”、“子云亭”?

(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比)

(8)结尾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有何作用?

惟吾德馨。

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六、当堂训练

1.本文作者是著名文学家。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德馨() 苔痕() 鸿儒() 案牍()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

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

⑷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⑸无案牍之劳形(劳:)

4.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5.下列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孔子云:何陋之有?

6.体会下列加点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好处。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7.“铭”是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

8.课文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9.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理解。

1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

11.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

陋室铭教学设计导入 陋室铭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篇五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文言文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又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陋室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写的一篇散文。“千般教法读为本”,文言文的学习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读准,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二是读懂,即读懂大意,也就是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把握内容。三是在读准、读懂的基础上学习其结构、语言及写法,体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过去学习古代诗文的基础上掌握鉴赏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背诵名篇佳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精品。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本课教学,既要积累重要文言词汇,理解内容,又要解读“铭”的特点,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从而更好的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

2、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诵读品味,理解内容及写法。

4、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

教法:点拨引导法、朗读品味法;

学法:探究归纳法。

ppt课件。

1课时。

一、情境导入

教师描述陋室情景导入新课。

(设计理念:每一个文本的导入都有一定的艺术性,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文本之中,为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文本,感知陋室:

1、一读:把课文读通、读顺。

朱熹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穿插生字读音)按照朱熹的要求:①自由练读课文两遍;②指名一生朗读,师评价;③全班齐读课文。

2、二读:读出节奏

出示划分节奏的文本,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停顿。

3、三读:读出韵味

解读“铭”的特点,引导学生找到韵脚,根据骈文特点指导读出语气。

(设计理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教学尤其要重视朗读,通过反复有层次的朗读,让学生获得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情感体验。)

三、赏读文本,走进陋室:

1、由题目,问:文中直接出现“陋室”“陋”的地方有哪两处?

斯是陋室何陋之有?

2、引导学生思考辨析:这是陋室,可使人却说不简陋,这是为什么呢?

结合具体诗句理解诗人眼中的陋室。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归纳: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概括出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架空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应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

四、品读文本,走进作者:

1、结合以下几句体会作者的高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引导学生明确作者以“仙”、“龙”自喻,表达高洁的追求。

2、结合以下几句体会作者的傲岸: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以“诸葛庐“子云亭””自比“陋室”,表达自己傲岸的节操。

3、出示作者背景,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4、总结归纳托物言志的写法。(课中微课)

(设计理念:《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通过对刘禹锡背景资料的导入,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个人的独特情感体验。)

五、总结评价,背诵文本。

刘禹锡一生安贫乐道,保持着高洁傲岸的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其精神令世人敬仰。让我们带着敬仰之心齐诵课文。

陋室铭教学设计导入 陋室铭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篇六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一、导入,并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二、学习课文

(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1、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4、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2、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3、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4、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5、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7、“鸿儒”可否换成“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1、“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2、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3、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4、题目为“陋室铭”,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5、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6、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主旨)

三、教学小结(略)

四、全班竞背

(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陋室铭教学设计导入 陋室铭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篇七

《陋室铭》是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背诵并默写短文。

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理解类比手法的作用。

1、这陋室在作者眼中到底陋不陋?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看法的语句细读品味。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论述陋室不陋的?

3、写自己的“陋室”,为什么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

4、结尾引用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有何作用?

5、短文结尾“何陋之有”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仅仅只是写陋室吗?你认为刘禹锡是个怎样的人?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孔子云:“何陋之有?”

策略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提问法、练习法、竞赛激励法、拓展提升法。

1、作者简介

2、文体简介——铭

3、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4、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合作学习,探究疑难。四、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五、拓展延伸,提升能力。六、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时间 分配设计

意图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快)自主合作

探究问题

(慢)互动展示

解决问题

(透)当堂训练

巩固问题

(精)巡视指导

激励启发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出示

课件

2——51、“铭”的意思

2、了解作者

3、检查字音

4、了解学习目标学生

自由发言、

观看

ppt课件学生通过听发言、观看课件,完成导学案第1题⑴⑵小题,加深预习内容的印象,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预习不仔细或记忆不好的学生,通过学习加深印象,掌握必要的文体常识,纠正误读字音。引导学生养成预习课文的习惯和查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的读书习惯。5分钟

培养自学习惯

初读课文

疏通文意出示课件6—10

1、画出朗读节奏,标出韵脚

2、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个读课文,其他人点评。

学生练习

学生诵读

学生点评

学生通过练习、朗读、点评,完成朗读训练,并在读中初步理解大意。订正朗读节奏,训练古文诵读能力。教师点拨朗读方法,具体就课文指导朗读。10分钟

培养朗读能力

合作学习

探究疑难出示课件11—211、学生分小组交流互译课文

2、解释重点文言词语

3、分小组接力翻译课文。

1、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2、分小组接力翻译课文

3、学生有感情朗读句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理解意思。辅导基础差的学生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理解意思。教师点拨古文翻译方法15分钟

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出示课件22—33

1、交流讨论。

2、背诵课文。

1、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思考题。

2、分小组竞赛抢答思考题。

3、学生分小组比赛背诵课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主旨。教师点拨学生,先写后说,锻炼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指导交流讨论,激发学习兴趣。10分钟

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拓展延伸

提升能力出示课件22—33学生为自己写座右铭。

1、学生为自己写一则座右铭,学生通过学习,激励自己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教师指导引用名人名言或古诗词名句4分

钟自我激励

课堂小结出示

课件35梳理脉络归纳总结学生观看

ppt课件明确

主旨1

分钟领悟主旨

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短文。

2、课后第二题第1小题、第3小题①、

3、课后第三题总结文言虚词“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陋室铭教学设计导入 陋室铭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篇八

1、古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内容。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一、解题导入课文。

①看幻灯,掌握: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或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

②了解作者及陋室的由来(学生读幻灯片)

陋室即简陋的房子,是作者被贬和州时住的房子。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二、交待本课目标。

1、古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三、欣赏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断句和字音。

2、注意下列词语写法和读音。(学生看幻灯并补充)

德馨苔痕鸿儒案牍

四、看注释;互相讨论,翻译。(理解实词、虚词的意思或作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喻什么?

上阶(阶)绿,草色入帘(帘)青。

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两句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之劳形。

教师讲解并明确:这两句采用了正反虚实写法。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作者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孔子云:“何陋之有?”

教师讲解并明确:宾语前置。“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五、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不陋,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怀?

六、课文小结。

1、陪衬比喻,托物言志

2、掌握词语解释。

七、作业。

1、学会字词的意思。

2、背诵默写全文。

3、用现代汉语写两句话,描写一种花或你的居室,要求字数一样多,并且意思相对。

下节课提问内容

一、复习提问: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或作用。

(1)斯是陋室()()

(2)惟吾德馨()()

(3)谈笑有鸿儒()

(4)往来无白丁()

(5)调素琴()

(6)调素琴()

(7)无案牍之劳形()

(8)何陋之有()()

(9)无案牍之劳形()

(10)无丝竹之乱耳()

2、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

4、揭示全文主旨的一句是什么?

5、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陋室”的?

6、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4分)

陋室铭教学设计导入 陋室铭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篇九

1.复习“铭”这种文体,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品析词句之美。

3.拓展,深入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

新授课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品析词句之美

拓展,深入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

一课时

1.讲授法

2.讨论法

3.诵读法

(一)导入

旧知回顾

体裁:铭

(哪一组师友介绍一下)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读音韵之美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要求学生注意韵脚和节奏)师友互读,班内展示,教师评价,全班齐读。

(三)品词句之美

学生自己找出欣赏的句子,进行分析。先独立完成,再师友讨论,最后班内展示。

(四)悟人性之美

1、旧知回顾

运用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出作者的节操和的情趣。

刘禹锡是否就要在这一间陋室,踏青苔,赏草色,弹古琴,读佛经,自得其乐,终老一生呢?他甘心吗?

2、读刘禹锡的诗,体会其豪情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霄。

同学们,这就是刘禹锡,自然界的秋天在他的.眼里尚且诗情盎然,他又怎么会躲到人生的秋天里去自怨自艾呢?

刘禹锡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高贵的心?

3、拓展

彭城刘禹锡,诗豪者也。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这是作者被贬和州后写的诗句。

可见刘禹锡虽被贬但豪情不减,不甘沉沦,试从文中找出体现他的豪情的词句,大声朗读。

4、悟人性之美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就是这个刘禹锡,留下诗文800多篇,被称为中唐“诗豪”。就是这个刘禹锡,他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就是这个刘禹锡,先后被贬到连州、和州、苏州,但每一个地方的老百姓都“因祸得福”,因为他深入民众,体察民情,勤廉守政,力行教育,为当地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这样乐观豁达,这样富有生命活力的一个刘禹锡,怎么可能“独善其身”“隐居避世”呢?

(五)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读音韵之美

品词句之美

悟人性之美

(六)作业

走近刘禹锡

(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悟刘禹锡的人格魅力。可查阅资料,不少于300字)

陋室铭教学设计导入 陋室铭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篇十

《陋室铭》是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阅读主题是“精神家园”。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间住的简易的房子,作者通过对“陋室”不陋的描写,表现了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文章短小精美,对偶工整,引经据典,虚实相生,读来如行云流水,风卷云舒,令人感叹不已。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九年级学生在初一、初二阶段学习了多篇文言文,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古汉语知识和文言文阅读方法。对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理解、品析等学习活动中来。

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合作讨论法

1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代是诗发展的巅峰时期,在这个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诗人,如诗仙:(学生答)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还有被白居易推崇备至的诗豪刘禹锡。以前我们学过他的诗,看看老师积累的他的几首诗。(大屏幕出示《乌夜啼》《竹枝词》《秋词》)学生读诗,师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他对世事变迁的感悟,“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他巧妙地运用谐音,化无情为有情,在爱情诗方面的超越。“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是他直面困难,勇往直前的体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陋室铭》,体会他对世俗庸常的感悟!(板书题目)

(二)知识链接:

1、解题: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那么“铭”怎样理解?师介绍“铭”,学生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见的铭还有座右铭,墓志铭等。

2、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三)预习检测

指名学生认读字词(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并齐读。

德馨xīn 鸿儒hòng 案牍(dú)

西蜀shǔ 诸葛庐lú 调素琴tiáo

(四)诵读翻译

1、读一读:(大屏幕出示无句读的文章)

(1)请学生朗读没有句读的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出示标出节奏的课文,指名读,教师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3)学生齐读,读出感情。

2、翻译全文:

(1)学生合作翻译。

(2)学生质疑问难,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3)指名翻译课文。

(五)品析课文

1、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作者怎样来描写陋室?

(1)陋室的环境如何?

回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我们的眼中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很久没有人住过,补修过,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

(2)而在主人眼中是不是也很简陋呢?(不是)

首先作者写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拟人。

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这样,我们就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一种生机盎然、春意正浓的幽雅的环境,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陋室的环境——清幽(板书)

学生齐读描写环境的句子,进一步体会居室的幽静和作者心底的恬静和适然。

(3)过渡:而陋室主人和什么人交往呢?

回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个陋室里.常与学识渊博、才华出众,高谈阔论的人交往。

适时提问: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教师讲解:因为通过他的朋友可知他是什么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陋室主人的朋友——博学(板书)

(4)过渡:当他朋友走了之后,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在陋室里,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闲适、安贫乐道。

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板书)

学生再读课文,品味作者高洁的情操。

(5)作者明明在赞颂自己的陋室不陋,为什么又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其用意是什么?

教师讲解:诸葛庐、子云亭都是最简陋的屋子。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西汉的文学家。虽然他们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房屋闻名天下。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 他又想证明我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从政治上,文学上干一番事业被后人所敬仰。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

(6)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

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 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安贫乐道。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 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作者远大的志向和伟岸的人格魅力。

(六)探究文法

1、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课堂小结: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

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学生齐读课文,再次领会作者高洁的情操和远大的志向。

(七)拓展延伸

刘禹锡因自己的陋室很好地诠释了德鑫的含义,其实从古至今,像刘禹锡这样品德美好的人很多,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大屏幕出示)。

1、东晋诗人陶渊明 有“大济于苍生”之志,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 这就是德馨!

——以天下苍生为重,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

2、马旭 她生活简朴,住在一个不起眼的小院里。曾经是新中国首位女空降兵,退休后和丈夫节俭度日,早餐不足一元!15元买的鞋穿烂了补了又补,舍不得扔!她和丈夫一生积攒了1000万!全部捐给了家乡木兰县!

—— 这就是德馨!

——用点滴积蓄,汇成大河灌溉一世的乡愁,用毕生节俭,一世清贫,守得心灵的高贵!

3、白永皓 西安科技大学学生。20xx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原本幸福的家庭陷入绝境,父亲去世,母亲瘫痪在床,妹妹面临着退学。正在上大学的他,面对人生巨变,没有退缩,用自己稚嫩的双肩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他带着高位截瘫的妈妈重返校园,走上了背着妈妈上大学的艰辛之路。

—— 这就是德馨!

——用肩膀托起全家的责任和希望,践行为人子的孝道,用行动诠释“德馨”!

4、江声发 一个无臂的代课老师,13年坚守深山小区,用自己的断臂,在黑板上为同学们书写出漂亮的板书;为同学们批改作业,为山里孩子捧起了读书梦。

5、宁远中学的老师们 身处农村居于陋室而矢志不悔,她(他)们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着宁远的教育事业,用心浇灌着这一片园林,桃李芳菲!

—— 这就是德馨!

——耐得住三尺讲台上的人生寂寞,用黑板的三分之一撑起山村无数孩子的梦想!

教师寄语:同学们,在前行的道路上,让我们用“行雅德馨” 铸造人生辉煌吧!

(八)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陋 室 铭

斯 是 陋 室 惟 吾 德 馨

景少 环境幽静

安贫乐道

人少 交往鸿儒

高洁脱俗

陈设少 情趣高雅

托 物 言 志

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铭”的文体形式,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亮点:

1、本节课将“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悟文章的美和作者的感情,在读中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课文时,我设计的问题也由浅入深,先由课文表面的问题进入,在朗读中逐步让学生建立起自信,然后再深入探讨,通过朗读体悟作者情感、志向,最后完成教学目标。 这节课下来,同学们学得轻松,朗读背诵很快,达到了预期目标。

2、“接地气”的升华环节

我一直认为学习文本就需要联系学生实际,这个实际就是学生的情感需要和心理氛围,那么,这样一篇美文如何从文章过渡到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它的美,而不是形而上的干瘪?我用实例感动他们,从古到今,从老到少,有耄耋的夫妇,也有无臂的代课老师,有偏远山村的,也有近在咫尺的,在富有感染力的音乐背景中,在铿锵有力的文字导引下,他们从远而近,走来,走来……一个个感人肺腑,一件件荡气回肠!孩子们认识了他们,接纳了他们,拥抱着他们。这样的熏陶,如一场春风深深感染着孩子们的心灵,他们不仅认识了刘禹锡,更走进了他的心里,走进了许许多多的“刘禹锡”的心灵,感受到高尚的、伟大的人生境界,为他们的人生起到了定向和激励作用。 “接地气”的环节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对学生情感的升华!

陋室铭教学设计导入 陋室铭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篇十一

1.品千古铭文。

2.悟万世雅人。

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1.《陋室铭》篇幅短小,韵律十足,节奏分明,读起来琅琅上口。引导学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地诵读课文并理解大意是目标设计之一。

2.《陋室铭》借陋室表述自己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一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借助论文知人,并借助拓展材料论世知人也是达成目标之一。

在大唐历史上,有一位倔强的诗人,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此人毫无怨言,随手写下一幅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把他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他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见知县如此欺人太甚,此人愤然提笔写下千古铭文,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此人何许人也?——刘禹锡

刘禹锡何许人也?——唐代诗人、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千古铭文是什么?——《陋室铭》

故事导入,引发学生兴趣,背景材料早知,引导学生更深感知课文内容。同时借背景了解作者、引出课题,水到渠成。韩愈说:“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样的故事背景介绍也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陋室即是?——简陋的房子

什么是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学,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常见的有座右铭和墓志铭。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看看刘禹锡是如何在这篇千古铭文里自述心志的。

铭这种文体在课文底下的注释里有,学生应该不难找到,通过学生的回答,既了解了铭这种文体,也在老师“通过课文底下的注释获取文言知识”的引导下,让学生习得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1.读准字音。(温馨提示:借助课文底下的注释疏通文意。随手圈划生字词语,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辨音识字]

德馨xīn鸿儒hóngrú苔痕tái案牍dú调素琴tiáo

[辩词释义]

斯是陋室:斯,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鸿儒:指知识渊博的学者。鸿,大。

白丁:无官职的平民。这里指缺乏文化的人。(在唐朝,穿衣服能体现人们地位的高低,以黄赤最为高贵,红紫为上等,蓝绿次之,黑褐为低下,白色是没地位的,所以,“白丁”指平民百姓。)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指用泥金(一种用金箔和胶水制成的金色颜料)书写的佛经。

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发出的声音。

案牍:指官府的公文。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设计理念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初读课文,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辩音识字,辩词释义,夯实基础。

2.读出韵律。

用韵: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

用韵:ing

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朗读指导]

①铭是韵文,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

②韵脚稍微拖长音。

3.读出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朗读指导]

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重音的体现。

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本环节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由易到难,突出层次。学生通过三个层次的读,丰富了文言知识积累,感知了文本内容,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也为进一步品读,赏析课文亮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读出画面。

让我们化身陋室的主人,描绘一下室外景、室中人、室内事的画面,并赏读。

室外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中。)——从这句话可知“陋室”简陋,环境幽雅(板书)。这句话拟人的修辞方法,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渲染了环境的清幽,流露出主人的喜悦之情。

[赏析示例] 青苔绿绿的,密密的,像一方绿绿地毯,像一袭翠翠衣衫,像一片碧碧彩云,落在我陋室的阶前。阶前的石头和那细细的石缝里,都渗出来流出来那醉人的绿呢!阶前的丛丛青草,青青的茎,青青的叶,青青的露水,像一只只明亮的眼睛,正透过我那稀疏的窗帘,打量着我呢,于是我的陋室一片青翠。

室中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交际来往的人儒雅(板书)。

[赏析示例]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绿意方好,日光正暖,我和朋友们围坐在一起,时而高谈阔论,时而抚案叫绝,笑声串起优美的乐章飘过窗帘,飘向远方……

室内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在陋室里可以抚琴调弦、展卷读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生活高雅(板书)。

[赏析示例]

轻抚我的素琴,简单的音符在我的指尖跳动,手握泥金书写的佛经,一股悠然涌上心头。坐在我的小屋子里,没有灯红柳绿的杂音,没有世俗的公文,心情惬意舒畅。“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这才是真正的乐趣啊! [朗读指导]

①“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

②以下两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虚写的文字(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应读得轻一点,才有韵味。

设计理念

“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本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文本,并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语言文字描绘画面的方法,品味语言文字的奥妙,咀嚼精神世界的甘醇。既让学生深入领悟了文本内容,又培养了鉴赏能力。

细解文意

陋室陋吗?从文中哪儿看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德馨:1.由于人的品格高尚,忘却了陋室。

2.由于人的品格高尚,为陋室增光添彩。

小组合作:

1.作者是怎样引出中心句的?——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

2.作者既写陋室,为何又写诸葛庐和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3.最后引用孔子的话有何用意?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说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朗读指导]

①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主要内容。

②“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然后用肯定的语气读最后两句。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对话”中,感悟到更多的语言、篇章及作者人格的魅力,从而获得思想的滋养、情感的熏陶、人格的完善。学生无数的体验、奇思妙想纷至沓来,从而轻松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悟万世雅人

论文知人

我眼中的刘禹锡

同学们还记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吗?面对淤泥,陶渊明选择了远离,他在心中幻化出一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通过学习,你觉得刘禹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教学预设]

1.和陶渊明一样的避世,否则怎会有“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的想法,而且他的陋室的环境和做的事情,都看出他的隐逸之心。

2.品德高尚。虽身居陋室,但安贫乐道,即使遭遇贬谪,但有高洁傲岸的志趣。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可以看出。

论世知人

一个永恒的刘禹锡

刘禹锡,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每贬到一个地方,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郎州: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夔州: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连州:猜鹰虑奋迅,惊鹿时跼跳。瘴云四面起,腊雪半空消。

扬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长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他虽然有着“二十三年弃置身“的贬谪境遇,但依然有着“暂凭杯酒长精神”的安贫乐道;他高唱着“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沉吟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在“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的秋天里诗意盎然,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房子里坚守理想……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

齐背《陋室铭》。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重视积累,养成博闻强记的习惯。有时读懂一篇文,读破一片心,或许要用一生的光景。就让学生在刘禹锡的精神里牢记铭文,慢慢地去品。

板书设计

室外景:环境优雅安贫乐道

陋室室中人:交往儒雅不陋铭

室内事:生活高雅高洁傲岸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这样的板书设计。它是课堂教学的“眼睛”和“灵魂”,是整个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也是学生学习思路的精炼再现

陋室铭教学设计导入 陋室铭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篇十二

1、体会《爱莲说》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

2、体会《陋室铭》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理解作品中表达的一种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

1、从生长环境方面,体态香气方面,风度方面分析莲花有什么值得喜爱的,理解《爱莲说》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2、抓住重点词句输通文意。

1、体会《爱莲说》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2、体会《陋室铭》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

1、《爱莲说》的主题是什么?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

2、《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在写法上很有特色:其一,运用了叠式衬托法,文中三次以菊和牡丹衬托莲,而作用各别,巧妙地逐步加深了主题。其二,运用了拟人比喻法,寓所要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于所写事物的相似特点中,把人的趋势,倨傲、清高等特征,以牡丹的浓艳、菊花的傲霜、莲花的清逸等特点表现出来,写物喻人,生动贴切,含义深刻。

(1)借花喻人,托物言志。

以"予独爱莲"四字,引出一段莲的颂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莲的风貌和气质:处污秽之境,葆纯正之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莲茎贯通正直,表里如一,卓然自立。"香远益清",写莲清香远溢,芳气袭人;"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写莲的形态端庄大方,凛然可敬。

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莲外。显然,作者是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纵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文中写了莲的七种可贵的品质,一一都有明显的比喻意义:第一,"出淤泥而不染"(在恶劣污浊的环境中不受影响,洁白无瑕,近墨者不黑);第二"濯清涟而不妖"(在优越的环境中不炫耀,天真自然);第三,"中通外直"(胸怀豁达);第四,"不蔓不枝"(行为正直);第五,"香远益清"(美德远播);第六,"亭亭净植"(洁身清廉,傲然立世);第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气节高尚,英姿威仪)。

(2)运用映衬,烘云托月。

《爱莲说》主要写莲,但用菊和牡丹来作映衬。

首先,要明确作者所写的三种花都有明显的比喻意义。把菊花比作"花之隐逸者",是说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把牡丹比作"花之富贵者",是说牡丹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把莲花比作"花之君子者",是说莲花高洁清逸,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明确了比喻义,再看看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对莲的褒扬显而易见,是全文的重心,而对菊和牡丹又是什么态度呢?叹惋菊花,鄙薄牡丹。真正爱菊的隐逸者陶潜,因蔑视世俗,厌恶官场而返归田园、寄情山水。应该说,陶潜的品格也是高尚的,但其不足因而为之叹惋的是:陶潜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君子"则不同,他们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相形之下,"花之隐逸者"就比"花之君子者"略逊一筹了。至于牡丹,李唐之世,每当盛开,则权贵趋之若鹜,有种植求利者,株价数万。文人墨客争相赋诗,推波助澜。周敦颐目睹当时世风日下,官场混浊,称牡丹为"花之富贵者",正表现了作者对那些追名逐利、蝇营狗苟之辈的鄙薄和憎恶。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3、《陋室铭》的结构是怎样的?

全文81个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开头至"惟吾德馨"):比兴起篇,引出主题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日常生活,表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层("南阳诸葛庐"到结尾):以类比法说明陋室不陋。

比兴起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推出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之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陋室之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之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至此陋室不陋的蕴义已然写足。

陋室不陋:以两个历史人物类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最后引《论语》之典,束住全文。"孔子云:何陋之有?"

4、《陋室铭》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虚实是我国古典美学中重要的审美概念,也是艺术辩证法的总纲。《陋室铭》是虚实结合的佳作。全文81个字,虚实相生,变化有致,耐人寻味。

开篇以形象的议论起笔:"山不在高,……有龙则灵。"推出全文题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虚代实,出笔不凡。"德馨",一语统摄全篇,突出道德的作用。第二层进入对"陋室"的描写。先写清幽景物"苔痕上阶""草色入帘",渲染恬静气氛,反映出主人的`淡泊心志。此为实景描写。次写"陋室"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前句为实写,后句为虚写,虚实相配,尽写"陋室"儒雅之风。最后写"陋室"中生活之事。"调素琴,阅金经"为实写,表现主人高雅的生活情操。"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为虚写,反映主人对世俗、官场生活的厌恶。这一层没有出现"德"字,但处处扣紧"惟吾德馨"这一题旨。

在对"陋室"的"景""人""事"三方面的实写之中,巧妙地穿插了"三无"的虚写,加上引入题旨的"二有"虚笔,真是虚实相间,烘托有术。最后的结尾,又用"诸葛庐""子云亭""孔子云"三个历史掌故,类比、引证,以虚映实,反映了作者闲适的心境和淡泊的志趣。

寥寥81字,虚写占一半有余,如果我们把文中虚写部分去掉,不仅内容会显得单薄、无味,题旨难以酣畅表达,的形式也将变得局促、呆板,绝无此文之多彩风姿。

(2)若把《陋室铭》作议论文分析,则明显地具有论点、论证、结论,符合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论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由"二有"类比推出。

再看论证。

①物证。"绿苔上阶""草色入帘"可谓陋矣。但作者却以拟人手法,用了"上""入"二字,把苔藓急上阶头,青草欲进住室写得栩栩如生,原因是什么呢?是它们羡慕主人的才德,作者虽未直说,但含蓄地表现出来。

②事证。先说往来的是鸿儒,又说室内的活动"调素琴,阅金经",再说室内"无丝竹""无案牍"。静以养身,俭以养德。作者强调德之难得,而陋室皆有。

③人证。列举诸葛亮,扬雄居陋室的事例,证明"德馨"可使陋室不陋。

④言证。引孔子之语,使人加深对"德馨"的认识,启发大家遥忆颜回为人,理解"德"与"陋"的关系。

四个论据层层递进,而结论就在"言证"当中,论证推到"言证"结论已出:"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5、题目有"陋室",文中也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

从建筑和屋内布置看并不豪华,甚至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是个品德高尚,有着高洁生活情趣的人,所以这座小屋就变得别有韵味而不显得简陋了。这正应了孔子说的那句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学习《爱莲说》

第3、4课时:学习《陋室铭》

陋室铭教学设计导入 陋室铭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篇十三

1、掌握文言实词,正确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3、学习托物言志表现手法。

1、托物言志手法。

2、翻译并背诵全文。

体会作者不爱慕荣利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生活情趣。

朗读法、点拨指导法

(一)激发导入

(二)简要了解作者及背景

(三)字词积累

(四)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点拨朗读技巧。

(五)学生结合注释,正确的`翻译课文。

1、自主翻译

2、合作交流

3、提问并适当点拨

方法:问题启示法

1、开头运用什么手法引出“陋室”?

2、作者从哪个方面写出了陋室不陋?

3、最后为什么要提‘诸葛庐’和‘子云亭’呢?

4、作者在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5、作者写陋室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物托物言志志

高尚情操

陋室安贫乐道

1、正确翻译课文,完成练习册。

2、背诵全文。

陋室铭教学设计导入 陋室铭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篇十四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1课时

一、课文字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在于。名:著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则:就。灵:灵异,神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这。是:判断动词。惟:只,只是。吾:陋室主人。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到。入:映入。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正常语序应为: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谈笑有鸿儒。鸿:大。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弹奏。素:不加修饰的。

阅金经:这里指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却因为居住的人有名而受到人们的敬仰。

孔子云:“何陋之有?”云:说。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何陋”是“有”的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课文朗读

三、写作背景

当时他被贬到和州做刺史时,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的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之内让他搬家三次,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让他住进了一所非常简陋的小房子。他在愤激之中,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有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刻写在碑上,竖在门外,以明心志。

三、常识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介绍:表现文体的字有说、记、序、铭……。

选自《全唐文》。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有研究者指出:当年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受到和州知县的百般刁难,让他在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刘禹锡因此起笔写了《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以此明志。

四、课内问题

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

开头用比喻起兴,引出陋室,以虚衬实,进行类比。

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惟吾德馨”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这是写陋室的环境,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5、提问: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以问句作结,警策有力,引人深思。

6、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

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五、中心思想

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六、作业设计

1、背诵《陋室铭》。

2、文意理解:

a、能概括《陋室铭》一文中心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描写陋室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表现陋室主人生活情趣的句子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e、写“孔子云:何陋之有?”的目的是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f、作者的“德馨”可以在他的诗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找出见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陋室铭教学设计导入 陋室铭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篇十五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陋室铭》

学生介绍“铭”(试一试)

1、准备性朗读。(读一读:要求读准、读通)

2、抽读,其他学生找错。

3、听一听。(强调音节与“读通”)

4、齐读。

(一)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1、要求:同桌合作,对照注释读懂课文。(考一考)

(二)问题探究

1、利用题目“陋室”与课文最后一句“何陋之有?”的矛盾,找出“不陋”的原因。(交流)

2、“惟吾德馨”表现在哪些方面?

3、这些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

4、对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你有何看法?

(三)写法探讨

1、以“陋室铭之医室版”引入对语言特点、写作方法的`探讨。

2、先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3、可能提及的写作方法有:

语言:押韵、简练、比喻、对偶、朗朗上口,易于记诵。

写法:托物言志→托什么物?言什么志?

结构:用类比引出中心→描写(陋室情景)→反诘结束,深化中心。

(四)教师总结、补充。

1、课堂背诵(方法指导)、默写

2、再次齐读感悟(强调音节)

陋室铭教学设计导入 陋室铭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篇十六

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3、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主旨,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1、掌握文言字词及句子的翻译;

2、的主旨及托物言志的写法;

3、默写背诵。

类比及比兴的写法

一课时教学。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陋室铭》这篇。

四组学生准备四项内容。

二、第一组学生准备文学常识

1、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白居易称他为“诗豪”。

2、文体:“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背景: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所作

二、节奏朗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请一位学生朗读无标点的原文。

2、集体有节奏朗读。

三、第二组学生准备文言字词

1、活用现象

名:出名(名作动)

上:长到(名作动)

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

2、课下注释

灵灵验

斯这

馨品德高尚

鸿儒(rú)博学的人。鸿,大。

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即知识浅薄的人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公文

金经指佛经。

劳形使身体劳累。形,身体。

三、第三组学生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藓的痕迹,长到台阶上,一片碧绿;青草颜色,映入竹帘中,满目青葱。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在这里)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译文:(在这里)可以弹奏不加修饰的.琴,阅读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在这里)没有的奏乐声音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8、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第四组学生回答内容写法

1、揭示主旨的是哪一句?作者是怎样引出陋室的?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用比兴的手法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的山和水比陋室,以因“仙龙”而出名灵验比“德馨”,说明因为陋室主人品德高尚,所以陋室不陋。

2、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突出了陋室怎样的特点?具体说明。

答:从三个方面描写陋室不陋。

自然环境: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突出了陋室的环境清幽的特点;

交往人物: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突出了交往人物博学的特点;

生活情趣:如“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突出了生活情趣高雅的特点

3、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何用意?

答:运用类比手法,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突出了陋室不陋.

4、作者借山水、仙人、神龙、名人的事迹比喻陋室主人有好的品德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人生追求?

答: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5、以孔子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答:引用孔子的话,以反问作结,再次证明陋室不陋,从而突出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节操和情趣,同时又照应了“惟吾德馨”一句,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6、这种借他物来表明志趣的手法叫什么?

答:托物言志

五、展示中考习题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到

2、《陋室铭》中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

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调素琴,阅金经指高雅的生活,是作者向往的;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指的寻欢作乐及被世俗纷扰的生活,是作者厌恶的。

3、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教学设计导入 陋室铭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篇十七

《陋室铭》这篇文章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和节操的表白,谈到了知识分子处世立身的态度。所以,学习这篇托物言志的文章要能体会到作者高尚的精神境界,并潜移默化的受他的感染和熏陶。但是在汲取传统经验中有益的部分时,也应引导学生注意敢于创新,不墨守陈规。以课文为载体,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兴趣、习惯和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这样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的正确朗读。

1、八年级的学生对于朗读已经并不陌生,也应该零零散散的会一些阅读的方法。然而系统的指导,特别是以文言文为例子的系统指导还不太有。正确的朗读是深入理解文章的基础;有感情的朗读是和作者产生共鸣的前提。所以,培养较高层次的朗读还是很有必要的。

2、现在的社会风气和我们学生生活的环境以及家长的观念,使得孩子们对于古人“安贫乐道”的节操和志趣缺少领悟。通过学习本文,学生会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污浊世风中保持心灵的纯净。然而,学生所处的又是竞争激烈、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这又需要引导学生古为今用的理解“安贫乐道”。

1、熟练地诵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提高朗读水平。

2、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现象,了解文中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古人高尚的情操,领会“安贫乐道”的含义,并正确的看待“贫”、“富”和“道”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一)导入

1、假设你的眼前有两座房子:一个是王公大厦,华丽无比,里面有绫罗绸缎的床铺,有山珍海味,就跟《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似的。另一个是茅屋草房,绿草茵茵,不过你可能得吃粗茶淡饭和布衣裳。你喜欢哪个?老师要听真心话啊。(找两名学生回答,只要是真心话即可)

再追加一个条件:如果你选择第一个,你可能被迫要说一些违心的话,甚至还要做你良心上不愿去做的事。但是如果你住第二个房子,则会有知音相伴,可以坚守真我,率性而为。那你又做何选择?(两生交流)

那我们学习以下《陋室铭》,看看刘禹锡住的什么样的房子,为什么他喜欢这间陋室。学完之后,你是否改变原先的选择?

2、文学常识

学生交流“铭”的文体和刘禹锡的简要资料。韵脚在朗读时注意清晰、响亮。

由《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别人悲秋,他却喜秋,他就是这么与众不同。世人都喜欢住大房子,他却独爱陋室。还写了这篇《陋室铭》。

(二)朗读

1、自由朗读一遍课文,准备展示。

2、一生展示,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准备做点评。

3、学生在互评的基础上,归纳朗读的方法。

(1)要读准字音,不要错读

(2)要分清句读(dou),不读破句

两个事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

理解“乱、劳”的用法,知道“丝竹、案牍”的意思,体会“之”的用法—————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学生通过反复试读,根据句子的意思,根据语感就可正确断句,学生可以按照这种方法正确的读出其他句子的节奏。

(3)要读出语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运用声音表情达意)

4、分层朗读,试图读出语气。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一生试读。其他同学做点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把握。

引导学生找出三句该重读的句子,体会前两句的“铺陈”的作用。解决重点字词“名、灵、德馨”的意思,并注意这几个词语的重读。

师范读,学生都不由自主的自己朗读起来

若干生再读,有进步。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第一句,学生能把握句子的美感,并知道试着读出这种美,可借助想象,想象成你就在这种环境中。

第二句,学生能感觉出作者因交往之雅而产生的自豪感。生读出这种感情。

第四五句,读出生活的悠然自得之情。

学生在自己总结语气、语调特点的基础上能自主朗读。老师和学生一起读,应起一个垂范的作用。

小组内部交流朗读,声声互评。

展示小组成果,班级内部互相比较。

(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把握反问句的语气特点,理解引用孔子这句话的作用。了解“之”的作用。

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都能把握如何读了。

注:为了保持诵读的连续性,必须采用“短兵相接”的方式,无论解词、串句、说大意、指示读法都只能用三言两语,点到即止,切忌繁琐、拖沓。

5、“忘我”的读

学习古人诵读诗文时的状态——陶醉。

学生可以采用各种姿势,只要是找一个最能投入的状态“忘我”地读。

自己试一试

展示

全班诵读

6、背诵

本文以双句为主,且绝大多数是对偶句便于背诵。

学生找找对偶句背诵一下。

全班背诵。

(三)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问题:作者称他的居室为陋室,那么他认为这个房子“陋”还是“不陋”呢?

生齐答

问题:那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明确:(1)主人“德馨”(2)环境优美、交往之雅、生活有情趣(3)以诸葛庐、子云亭类比,并引用“何陋之有”。【板书】

问题:作者为陋室写了一篇“铭”,仅仅是写它吗?有没有弦外之音?

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明确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四)深入探究

问题:你理解安贫乐道么?

明确:所谓安贫乐道,即安于贫穷的境遇,乐于奉行自己信仰的道德准则。

问题: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人具有这种品质?现在还有这样得人么?

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有所准备。例如:孟子的“贫贱不能移”;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杜甫的“贫贱至极,笔耕不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还有抛弃都市生活选择支教的年轻人,例如徐本禹,还有守着清贫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贤得人

问题:古人把安贫乐道作为一种人生的最高境界,你怎样看待?在今天这个社会,“乐道”就要“安贫”吗?

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引导:“安贫乐道”的核心在于什么?是“安贫”还是“乐道”?

学生异口同声——乐道

生活中有没有“富而有道”的人吗?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你可以富有,也可以贫穷,但你一定得把“道”放在心中,只有这样,你才能活得敞亮,活出生活的味道,活得有志趣。

(五)作业

必做:默写课文,自己修改。用学过的朗读方法试读《爱莲说》

选做: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段文字,用这个物来托你的志。

附板书:

教学反思:

我认为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有较好的整体思路,就是要解决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本堂课作到了从学情出发,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营造和谐、融洽的气氛。本课中,我努力的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再次,时刻关注学生。留心学生在课堂上的一点优点、一点缺点、一点思维的火花……运用教学机智使这些细节变成一个个闪光点。最后,在解决难点的时候注重“引而不发”适时的点拨,所以难点突破较自然。

陋室铭教学设计导入 陋室铭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篇十八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共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这座破旧简陋的房子,虽然没有流光溢彩的屋檐,也没有金碧辉煌的陈设,更没有珠光宝气的点缀,但是它却成就了唐代诗人和哲学家刘禹锡的千古名篇《陋室铭》,正如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所说:“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陋室,共同感受作者超越世俗的志趣和情怀。出示课题

(二)、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作者刘禹锡,当时他被贬到和州做刺史时,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的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之内让他搬家三次,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让他住进了一所非常简陋的小房子。他在愤激之中,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有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刻写在碑上,竖在门外,以明心志。

(三)、板题并解题:

陋室,意为简陋的房子。“铭”古代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作者给他的陋室作铭,是要借陋室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四)、朗读并感知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熟悉生字读音,揣摩停顿、语速、语调,感知内容。

(五)、掌握重点词语和语句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则:就[名]:出名。译: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灵验,神奇。译: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这。是:判断词[惟]:只。[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分析:以上几句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衬“陋”,以“仙”“龙”衬托“德”,以“名”“灵”衬托“馨”,暗示虽陋室而不陋。陋室因主人的“德馨”而“馨”,这是陋室生辉的光点所在。这就点明了短文的主旨。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到。入:映入译: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分析:这是一联工整的对句。这个对句描写陋室的自然环境优美,烘托陋室不陋。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儒]:大儒,博学的人。[鸿]:大。[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译: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分析:这也是一联工整的对句,写室中往来人物不俗,衬托陋室不陋。

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调]:弹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指佛经。译: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案牍]:官府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劳]:使……劳累。[形]:身体。译: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也没有官府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分析:三是生活情趣高雅。“调素琴,阅金经”,从正面说,是写实,表现室主人的从容淡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反面写,是虚写,表现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云:说[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译: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分析:最后几句,总结全文。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然后又引用孔子的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

小结: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六)、整体感知

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5.提问: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教师点拨: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6、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

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7、“托物言志”:

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七)、总结

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八)、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

1、的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写生活情趣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5、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孔子云:“何陋之有?

(九)、对比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陆游筑书巢》)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1.解释加横线的词语(2分)(1)有仙则名(出名(著名))(2)妻子不觌(妻子和儿女(子女))2.翻译下面句子(4分)(1)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陆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1、联想与想象是语文的翅膀,缺少联想与想象的语文课也就缺少了灵性。为此,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以“透过文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使陋室之雅具体地表现出来,为突出陋室“何陋之有”张本。而以往教学此文时,为突出“陋室不陋”这一重点,一般设计的题目为“陋室环境如何?陋室主人交往情况怎样?陋室主人有怎样的兴趣爱好?”提问琐碎,学生也不明白回答这些问题的目的何在。而改动后有力地突出了重点,也解决了难点。

2、“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必须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方可体现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因此,课上在分析完陋室主人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小讨论:“今天的你如何看待这种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做法?”这个问题的设计应是学生最有话说的部分,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些怯场,我也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一起参与学生的讨论,导致学生没有充分讨论和大胆发言,这是我的失误。

3、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学生质疑发问的环节,鼓励学生读书中发现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环节因为留的时间相对充足些,学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何以《陋室铭》为题?”“为何自比名人居室?”“篇末为何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结束语?”“为何自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为何将平民比作白丁,是否歧视平民?”等等。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也在思考着如何解答这些问题,这个思维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的目的。

4、语文课上应有琅琅读书声,尤其是文言文。《陋室铭》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课堂上无论是范读、散读、齐读,乃至背诵,目的都是让学生从读中去悟作者的感情,品味文字的美感。

标签:最新 陋室 教学设计 导入 全国 一等奖 18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