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白杨》的教学设计 小班语言小白杨教案篇一
1、使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2、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领会父亲对孩子讲述的那段话。
两课时。
幻灯片或挂图一幅、朗读录音。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
1、揭示课题。
(板书:白杨)
2、导语。
(2)讨论明确: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杨引起了议论的事。
(1)划: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及易错的熟字。
(2)查:查字典理解生字新词。
(3)讲:学生互相交流学习体会。 (音、形、义各有侧重,教师作重点指导)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抚:注意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清晰: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可举出反义词 (清晰—模糊),近义词 (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对于生字新词的处理,还要在讲读时指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5、学生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抓思路)
(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 (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第二段 (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第三段 (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6、作业: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清晰软弱动摇
(2)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认真读课文。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习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一)揭示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1、板书课题。
2、导言。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部分)
[讲读第一段] (从整体到部分)
1、看图、听读、思考: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2、默读思考: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划出主要词句)
3、读后讨论。 (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1)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2)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4、教师小结。
[讲读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思考: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2、读后讨论交流。
(1)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2)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3)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3、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4、教师小结。
[讲读第三段]
1、教师引读后,提问: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
2、教师小结。
3、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附:板书设计
说明: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的指导思想是,必须让学生经历充分的阅读实践,使其在认真读书中理解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内容,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使其既学习语言,又受到教育,同时掌握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为此,我采取了“解词析句”、“朗读感受”、“小结描述”三点做法,把读、讲、议、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解词析句,深入理解
课文的思想内容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阅读教学必须重视语言文字的讲解,通过解词析句,帮助学生领会内容,体会感情,使之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教学时,我注意抓住关键词句精讲、细读,使学生由“语感”进入“情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悉心研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白杨》这一课是以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的。因此,教学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生动形象地写物,是教学的重点,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恰如其分地喻人,则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本课借物喻人的深刻蕴含,在讲读课文时,我采用“解词析句”的方法,抓住重点词语,分析富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来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词。抓住课文中“茫茫、清晰、浑黄一体、挺秀、表白”等一些最能表现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进行讲解。在指导学生解词时,不但启发学生理解词语的本身意义,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特定含义和起到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指导学生理解“高大挺秀”这个词语时,首先指导学生利用平时积累的知识说说描写参天大树时,一般常用什么词语?书中用了哪个词?接着,指导学生理解“挺秀”的“秀”字在这里表达什么意思;而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最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个“秀”字,饱含着作者对白杨的喜爱赞美之情。这样层层深入地讲解词语,不仅训练了学生辨析词义和准确用词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心、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析句。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三句话,以及文章的最后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这是一种比拟的说法。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说比较生疏,也不易掌握。讲读时,我便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句子的含义。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卫士指什么?”学生脱口而出:“指的是白杨树。”紧接着,又引导学生考虑:作者为什么不说“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出神”呢?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作者将白杨树比作卫士,生动形象,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高大挺秀,以及它对于戈壁滩的重要意义。这样,又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认识。
课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首先指导他们反复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话写出白杨的什么特点?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通过逐句分析,最后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和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指导他们学习书中的句式,运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这样既训练了他们运用词语的能力,又强化和发展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二、朗读感受,印证理解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活动,应该贯穿于讲读教学的全过程。教一篇课文,如果只是一味地讲,左一个讲解,右一个分析,那样就容易把一篇完整的课文,讲得支离破碎,还占用了学生读的时间。学生没有阅读实践,阅读能力是得不到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加强朗读和默读。朗读和默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如果熟读深思,学生就会像演员进入角色那样进入课文的意境,从中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能触到作者跳动的脉搏。
《白杨》这篇课文,作者通过白杨赞美了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讲读课文时,首先要使学生深入领会白杨的高尚品格,然后把白杨的品格和人物的行为联系起来。具体地讲,就是把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和“爸爸”扎根边疆联系起来,把小白杨树迎着风沙成长和孩子们一定会在边疆茁壮成长联系起来。为了使学生深入把握文章的中心,我采用了教师范读、带读、引读和学生默读、自由读、分角色读、个人读等形式,并注意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从而表达对建设者的敬佩之意。
课文的第二段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的特点,内涵较深,情感丰富。孩子与“父亲”对白杨的认识理解是不同的,情感也不同,哥哥赞美它“高”,妹妹则称颂它“直”,这只是孩子们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直,这么大”,父亲的话回答了孩子们潜在的疑问,讲了白杨的特点,其中含义很深,是让孩子们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杨的品格。学习这一段,首先,我让学生各自轻声读全段,思考:旅客们是怎样议论白杨的。这是从整体上体会人物的情感。接着,指导学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部分,要求学生体会孩子们的欣喜,父亲的深沉。又通过指名读来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感情的表达情况,然后通过默读点出重点词语,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最后,我带读“父亲”的话,借以连通学生理解的思路,以形成完整的`思绪。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情绪上受到感染,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样,讲前读,讲中读,讲后读,学生的理解会在充分的阅读中加深感受,得到印证。
三、小结描述,升华理解
教学中,教师应当用完美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阅读课既要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分析,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语言,也要用教师对课文理解的语言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升华理解。
在讲完白杨的形象之中,我进行了如下小结:“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到处可见,在庭院,在公园,在城市的街旁,在乡间的路边,对此,人们不足为奇。然而,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也给过往的旅客增添了快慰和喜悦。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于是,白杨便成了旅客议论的话题。”这样的小结,再现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形象,使学生情绪盎然,犹如置身于茫茫的大戈壁,看到了白杨的身姿,既加深了对白杨形象的理解,也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
在讲完白杨的特点以后,我这样进行小结:“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们,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生根了。它们头顶青天,脚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烈日,不管遇到干旱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小结,学生越发感到白杨树是那么可爱,边疆的建设者是那么可敬。于是,他们也情不自禁地随和着老师,一起进行小结,更加强了课堂效果。可见,设计优美精彩的小结,不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始终处于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染气氛中,有利于他们感知丰富多彩的优美语言,提高他们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在讲读课文结束时,我结合板书做了这样的小结:“这篇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借助板书,同老师一齐吟诵。此时,师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心底里钦佩那些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的建设者。这发自肺腑之声,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师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课虽结束了,但情犹未尽,意犹未已,使学生的理解和感情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白杨》的教学设计 小班语言小白杨教案篇二
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戈壁、清晰、浑黄一体”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通过,营造学习氛围,引入学习课文
师:同学们,我们来欣赏一段画面:茫茫的大戈壁,铁路沿线是成排整齐的白杨,高大挺秀,粗壮茂盛。大家知道它们是什么树吗?(板书:白杨)谈谈自己对白杨的初步印象,感知白杨的形象美。
1.自学课文:自由大声地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想一想,本文围绕白杨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
2.检查词语: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
3.默读课文1-3自然段,画出词句体会白杨的生长环境,指名说。(板书:没有……没有……没有……)
过渡:茫茫的大戈壁,简直就是生命的禁区,然而却有一点绿色,那就是高大挺秀的白杨。
本文中爸爸是如何介绍白杨的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用笔画出爸爸是介绍白杨的话。指名回答。
(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学生自由品读后与同学交流,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通过读读议议,悟出白杨树的品格:高大挺秀,生命力顽强。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个性朗读这段话。师:同学们,读这句话的时候你最想强调哪个词语?为什么?(板书:“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需要它,它就在( )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白杨树还会在哪儿生长呢?填入( ),读给大家听。]
教师引读,领悟白杨的精神美。
漫天的风沙吹打着,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冰冷的雨雪覆盖着,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长时的干旱炙烤着,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肆虐的洪水浸泡着,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出示: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研读“自己的心”,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借白杨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即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观看视频《***生产建设兵团》,了解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深切感受建设者为开发西部,保卫祖国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贡献。
感情朗读:当我们体会到爸爸的感人情怀和良苦用心,当我们重温老一辈边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你会怎样读这句话呢?
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孩子们不能理解。这使爸爸陷入了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呢?又为什么微笑呢?请大家读读课文14--16自然段,用心想一想。
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出示: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5.升华情感
师: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成为了建设边疆的中坚力量。如今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示:《美丽繁荣的***》)如今,昔日的孩子已经为人父,为人母了,他们早已明白了当年爸爸的心,早已读懂了白杨。他们现在会说什么呢?
(出示:爸爸,我们读懂了白杨,读懂了你的心,_________________。)
写完后指名说。
归纳中心思想: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感情朗读,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
小练笔: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夸一夸像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推荐阅读
阅读链接诗歌《帐篷》。
对比阅读《白杨》和《白杨礼赞》,激发学生学习《白杨》的兴趣。
1.抄写本课生词。
2.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白杨》的教学设计 小班语言小白杨教案篇三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2课时。
1、谈话导入:
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
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1、一读: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2、二读:
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波浪线标出。
⑴ 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⑵ 课件出示三个问句。
①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 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3、三读:
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⑴ 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⑵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白杨》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请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用“△”号标出,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
1、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
⑴ 默读1~4小节:
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
⑵ 课件展示,带学生入境。
出示课件:画面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情景,老师画外音:看!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这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画面上出现一排挺直的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就在这时,兄妹俩的一番对话打断了他的沉思。
⑶ 学习文章的5~11小节,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
① 提出读书要求:
请同学们分角色把兄妹俩的对话读一读。男同学扮演哥哥,女同学扮演妹妹,老师就读爸爸说的话和叙述部分。注意要把兄妹俩争论时那份天真、固执的语气读出来。
② 学生分角色朗读。
⑷ 学习文章第12小节,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
过渡:
哥哥最后一个问话: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出示课件: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① 提出读书要求:
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② 学生抓关键词品读这三句话:
a、学生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一句后,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从来”一词后,老师启发学生: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
你能读出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吗?
b、学生品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一句后,老师更进一步引导理解,老师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
你能把白杨生命力如此顽强的特点读出来吗?
③ 学生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a、启发学生:
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b、指导练读:
你能读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吗?
c、当堂完成课堂小练笔: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咱们来做一个小练习。
风沙刮来,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雪打来,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干旱,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洪水,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有感情朗读第13小节。
⑸ 学习第14小节,抓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的心:
过渡:
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出示课件: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① 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你们知道吗?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
② 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③ 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
④ 小结:
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那么,你们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学。
2、学习爸爸第二次沉思的内容:
出示课件: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⑴ 鼓励学生针对这段话大胆质疑。
设想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
① 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
② 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⑶ 学生交流讨论。
⑷ 理解爸爸的心:
① 出示“心”在字典里的两种解释:①指心脏。②指思想、感情等。
② 请学生为文中“爸爸的心”选择正确的解释条后用“心”字来扩词,老师相机板书:
心情、心思、心愿
③ 学生用上“心情、心思、心愿”这三个词来领悟“爸爸的心”。
④ 老师小结:
爸爸的心首先指的是一种心情,他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思,当他深情地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时他就怀着这份沉甸甸的心思,孩子们不知道,而你们已经从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中知道更多的内含了;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愿,那就是──(学生回答:希望孩子也能和他一样建设边疆、扎根边疆。)同学们这回对爸爸的心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1、大胆想象四十年后,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的第三次沉思。
老师启发:
学完《白杨》一课后,我们难忘当年在那趟西行的列车上,爸爸那番意味深长的话。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一架西行的波音七四七客机上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志士仁人,他们正准备奔赴西部边疆。飞机内还坐着当年的爸爸,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带着两个在新疆出生的小孙孙刚从上海探亲归来,此时他搂着两个小孙孙,俯视着舷窗外的茫茫戈壁,又陷入了沉思。同学们想想,这位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四十年后可能在沉思什么呢?这位爷爷和两个小孙孙之间又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呢?
2、布置小练笔作业:
同学们可根据以上的设想大胆展开想象,完成小练笔作业《第三次沉思》。
《白杨》的教学设计 小班语言小白杨教案篇四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同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板书:白杨)
1.“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白杨树的相关知识。
2.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部分)
[讲读第一段] (从整体到部分)
1.看图、听读、思考: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2.默读思考: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划出主要词句)
3.读后讨论。 (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1)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2)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讲读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思考: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2.读后讨论交流。
(1)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2)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3)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3.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4.教师小结。
《白杨》的教学设计 小班语言小白杨教案篇五
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学习边疆建设者的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背诵指定的段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质。
理解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理解“爸爸”的话。
自主、合作、探究
多媒体
定向示标
1、导语
3月12日是什么节日?你在这一天做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分钟演讲)那么,白杨树还有什么特点呢?好!让我们一起走进白杨的世界。板书:白杨
2、复习
检测题。适当点拨,回答:2分钟
(1)白杨,又叫( )、( )。在我国( )广泛种植,文中的白杨生长在( )。
(2)课文写一位在( )工作的父亲,向( )介绍( )的事。
3、示标。
(1)理解课文,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3)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读、记:1分钟。
自学指导一:
思考题一: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自学方法:
1、画出描写白杨树的句子。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白杨树的特点。
3、各种形式的朗读。
导学释疑一:汇报:
1、逐句理解“爸爸”的话。抓住“从来”、“哪儿……”等词理解白杨的特点。
2、多媒体演示:戈壁滩。
3、各种形式的朗读。
老师适当点拨,学生汇报。板书:适应性强,坚强不屈。6分钟。
自学指导二:
思考题二:“爸爸”的心愿是什么?
自学方法:
1、画出你们知道的,推想你们不知道的。
2、此时,你学会了什么?老师巡视,学生自学讨论。2分钟。
导学释疑二:
汇报:
1、读学生们知道的段落。
2、交流学生们不知道的。
3、揭示出“爸爸”的心愿。
4、再读“爸爸”的话。老师点拨。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5分钟。
自学指导三:
思考题三:“爸爸”望着白杨树,为什么又微笑呢?
自学方法:读最后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老师巡视,学生自学讨论。2分钟
导学释疑三:
汇报:
1、微笑的原因。
2、你想对“爸爸”说什么?
3、“爸爸”只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老师点拨。画小白杨,板书:借物喻人。3分钟。
合作探究:
个人—小组—师生 老师点拨,解答疑难。4分钟。
自主测评
1、事物—做人的道理
白杨—无私奉献
蜡烛—……
……—……老师点拨。练习。10分钟。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喜欢的段落。
3、说一说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