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说课稿语文 说课稿一等奖篇一
教材中首先选用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去感受作品“奇”在何处,“妙”在哪里,点明奇思妙想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同时活跃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其次,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并做简单的联想练习,为自己的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要求学生通过探索研究,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设计一个奇妙的图像,并能表达自己作品的创意。
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重点放在活跃学生思维、激发想象力上,把学生的创造潜能挖掘出来。教学中,多让学生欣赏并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奇思妙想的核心是联想,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做简单的联想练习,为后面的创作奠定基础,这也是解决教学中难点的主要手段。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会产生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要善于发现和表扬对学生个性发展具有独特价值的东西。
2.重点、难点。
重点:展开联想,活跃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难点: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设计一个奇妙的图案,能体现出一定的创意。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作品让学生了解创意是现代设计的灵魂,奇思妙想是创意的基础。
2.通过联想活跃学生的思维,学会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设计一个奇妙的图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理解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道具。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三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1.哑剧表演,引出课题。
(1)教师出示一支钢笔:大家都认识这个物品吧?老师现在把它想象成别的物品,用哑剧的形式表演出来,同学们猜猜是什么?要求同学们在说话时声音响亮,内容完整。(教师:一会儿飞针走线,一会儿指挥大合唱,一会儿钓起鱼来。)
(2)教师小结:一支钢笔经过思维的发散——开阔地想,变通地想,竟想出了这么多外形类似的物品。难怪德国科学家高斯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正是有了奇思妙想,我们今天的世界才变得如此丰富多彩。
2.欣赏评述,加深理解。
(1)请同学们欣赏教材第30页的作品,看看奇思妙想在美术作品中的运用,并思考这些作品“奇”在何处?“妙”在哪里?
(2)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3.联想练习,激发创意。
(1)欣赏教科书第31页,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除了单形和组合联想,你还有与之不同的联想吗?
(2)学生发表见解。
(3)请同学们把自己独特的想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4.构思作业,强化创意。
(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设计一个奇妙的图像。
5.作业展示,知识拓展。
(1)学生代表展示作品并表述作品的创意。其他的同学要对其他小组的练习进行评价。
(2)小结本节课内容。
(课件)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三部分:课题、基本特征示意图和展示区。
总之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合作探讨、动手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他强调把学生当成发现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教学效果很好,
说课稿语文 说课稿一等奖篇二
1. 教材分析
《风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时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笔调清新,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丢失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中表现童趣,是这篇课文的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制定如下:
1、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憧憬""垂头丧气"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通过自由读、默读、个人朗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书,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
3、体会小伙伴做、放、找风筝时的"幸福";学习小伙伴们在伤心失望时仍然充满希望,不断找"幸福"的信心和勇气。
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 化写具体的。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本课我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主要采用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读写结合、整体把握等方法,具体结合教学过程展开阐述。
下面我详细讲解我的教学设想:
首先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这一个课前准备很有意义,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养成搜集信息的习惯,对课文的学习非常有利,可惜在实际教学中做的往往不够。
上这篇课文,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也放过风筝,说说你放风筝的经历。交流后出示有关风筝的资料袋,再让学生给同学介绍。这个环节是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我把生活中的体验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另一个对课外资源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好习惯。
第二个环节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我习惯让学生连读两遍课文,实践证明效果比较好,而且学生是有兴趣的。接着才让学生思考: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些内容?此时相信大部分学生都会找出课文主要写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教师板书:做、放、找。指着板书说,请同学们选着三部分内容的任一部分,认真朗读,准备读给全班同学听。在学生个别读的时候,相机教学生字词。这个环节就是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我们在一线上课的老师都有个感觉,如果课文朗读不充分,就忙着感悟,往往收不到较好的效果。
第三个环节是细读课文,品味感悟。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地方。首先让学生读课文第一句,问:我们这些孩子,做风筝、放风筝时有哪些快乐呢?学生浏览课文,交流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引导归纳。先说说作者写做风筝时,哪些词语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一种快乐。主要抓住这几个关键词:如憧憬。依然。幸福鸟,可根据查字典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在学生发表了意见后,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给幸福鸟加上引号。"放风筝"这部分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这份快乐表现出来的。首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放风筝时,看到什么情景最快乐?相信有放过风筝的人,都会说看到风筝飞起来了最快乐。那么课文是如何把这份快乐写出来的呢?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两条方法:一是直接写,通过写孩子们的动作神态;二是间接写——"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可是放风筝也有伤心的时候",教师板书:伤心。请大家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说说从哪些词语看出了孩子们的伤心?这部分采用默读,学生自主分析,教师尽量少牵引,体现出从扶到放的教学原则。"放风筝"这部分的教学还可以放入一个练习:用虽然……但是说说放风筝的心情。学生可以说:放风筝虽然很快乐,但是也有伤心的时候。还可以引导学生说说"做风筝"的心情:虽然做出来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但是我们依然很快活。这个造句练习,既是说话练习,也是对本节课的课文教学内容进行了小结与回顾。
这带着孩子许多欢乐的风筝消失在茫茫的空中了,它到底到哪儿去了呢?这段的学习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找不到风筝的失望心情。接着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来体会这种复杂的心情,有伤心,有"我们"不放弃希望的乐观精神。
第四个环节是引导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
"故事的结尾没有说我们能不能找到那失去的风筝,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同学们,我们找到‘我们’的‘幸福鸟’ 了吗?我们仅仅是为了寻找一只风筝吗?还在寻找 什么呢?"学生展开想象,小组交流。学生能从讨论交流中明白我们在寻找幸福鸟带给我们的快乐、幸福和憧憬,我们是在寻找我们幸福的寄托!只要我们寻找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会找到我们的"幸福鸟".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创新离不开想像,想象离不开假设。一个事件可以有多种办法,一个故事可以有多种结局。教师要善于用假设延伸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板书设计:
做风筝 憧憬
风筝 放风筝 快乐 寻找幸福
找风筝 伤心
总之,这篇课文我主要教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这三部分。通过熟悉内容的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语言与内容;通过细读品味,学会理解词语的方法,把课内外结合起来。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说课稿语文 说课稿一等奖篇三
《小鸟和牵牛花》是教科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选学课文,这是一篇童话,课题已经明确交代了童话的两个主人公:小鸟和牵牛花。文本内容也比较简单,主要讲述了小鸟和它的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学生一读就能懂。课文中第一自然段写他们都生活在一起,"每天小鸟都飞下窝来,跟小花、小草一起玩儿。"可见,他们平时相处得很和睦。小鸟生病以后,请求凤仙花、小草上去陪他,他们不是不想去,而是他们实在是无能为力,他们俩也很发愁。此时的牵牛花主动帮助了凤仙花、小草去陪小鸟,给他带来了快乐,使小鸟的病好多了。让学生们感受到邻居、朋友之间的关爱、懂得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变得很快乐。即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准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读准"蒙蒙亮"、"蔓儿"、"缠在"等难读的字词。
2.体会小鸟生病的心情,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了解凤仙花、小草、牵牛花植物的生长特 点,感悟凤仙花、小草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3.用"蔓儿"、" 缠"、" 榆树"等词语说说牵牛花是怎样帮助小鸟的,体会牵牛花乐于助人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牵牛花能陪生病的小鸟的原因。
2.体会牵牛花、小草及凤仙花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精神。
根据教材的内容,引导学生感受到邻居朋友之间互帮互助的关怀、关爱、和谐共处生活的美好。我设计了课前聊天,聊自己的好朋友,以及好朋友在一起玩些什么游戏。学生兴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各抒己见,看到他们兴高采烈的样子,我不仅为他们有这么好的朋友而感到高兴。
本课教学,我主要引导学生读课文。初读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出示几个学生较难读准的儿化音,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读。第六自然段生字较多,我就用大屏幕出示第六自然段,随文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学生学得较扎实。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些环节我引导得不是很到位,比如:让学生说说自己生病的时候是怎么样的,从而指导学生读好小鸟生病的这段话时,学生并没有完全把自己融入到这个情景中,所以小鸟那种难过、痛苦的感觉也读得不是非常明显。在指导牵牛花为了去陪小鸟而使劲爬呀爬呀这个自然段时,虽然我预设了很多,但是我自己的情感还不够投入,没有达到预期的那种效果。
《 小鸟和牵牛花》是教科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选学课文,这是一篇童话,课题已经明确交代了童话的两个主人公:小鸟和牵牛花。文本内容也比较简单,主要讲述了小鸟和它的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学生一读就能懂。课文中第一自然段写他们都生活在一起,"每天小鸟都飞下窝来,跟小花、小草一起玩儿。"可见,他们平时相处得很和睦。小鸟生病以后,请求凤仙花、小草上去陪他,他们不是不想去,而是他们实在是无能为力,他们俩也很发愁。此时的牵牛花主动帮助了凤仙花、小草去陪小鸟,给他带来了快乐,使小鸟的病好多了。让学生们感受到邻居、朋友之间的关爱、懂得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变得很快乐。即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任教五年来,虽然在一直在不停地学习,但直至近来才真正理会"教材不过是模本","教材要为我所用"的含义,尝试着对教材通过不同形式的挖掘和处理,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之前,我对文本进行了反复地研读,发现文本本身有七个自然段,将近*五百多个字,对学生来说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就是一个很大的难点。王荣生教授在其专著《语文课课程论基础》中指出,语文教学内容"从教的方面讲,主要指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实践上呈现的种种材料,它既包括教学中对对现有材料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从王教授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就一篇具体课文的教学来说,课文内容只有经过教师合理的教学化处理后,才能转化为合适的教学内容。
1.抓住课文主线,让学生感受小鸟生病时孤单寂寞的心情。
学生都有生病的时候,我以谈话的形式让学生谈谈自己生病时的感受,这样学生就能理解小鸟生病时的心情。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就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好一、二自然段。
我由段到重点的句子进行教学。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小鸟孤单、寂寞的心情怎么样?这样通过反复地读和各种形式情感体验,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小鸟生病时孤单、寂寞的心情,从而把句子读好。
2.抓住重点段、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牵牛花"一段是本文的重点段,体会牵牛花的精神是本课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可是我执教这篇课文是借班上课,学生课前不能预习,学生对文本不够熟练。于是,我让学生在自由朗读6、7、8自然段的同时,选用"蔓儿 缠 榆树"等词语说说牵牛花是怎样帮助小鸟的。但我觉得这还不够,于是又现场采访牵牛花,现在大家都是牵牛花,我想采访一下:牵牛花,牵牛花,榆树那么高,难道你不累吗?(生答)既然那么累,那你为什么还要使劲爬呀爬?学生说为了让小鸟早日康复,我再累也不怕。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牵牛花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精神。本课教学给我的最大感触是学生的有感情朗读需要教师的不断的去引导,去示范,并踏踏实实的去强化练习。通过反思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最好的进步方法,它可以让我更快的成长,帮助我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
说课稿语文 说课稿一等奖篇四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号选手,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沪科版第八章第四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我的教学过程设计是这样的:
首先通过一个开放性实验引入新课,如何不直接用手将纸片拿离桌面?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吸管吸气摩擦吸管等方法,在学生情绪高涨的时候教学生一招,用吸管吹气,(演示)问学生: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那么一起来探究一下。
带领学生进入探究环节,先让学生猜想一下:向两张纸中间吹气,会发生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分组做下这几个实验看自己猜想是否正确,要求学生在实验中注意做了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三个实验共同点是吹气,吹气改变的是什么?气体流动的速度。发生了什么现象,向中间靠拢,谁的作用?这个地方可适当进行点拨。气体压强。之前为什么不动,压强相同。之后为什么会动,压强变化了,而吹气是改变中间的气压,所以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是不是这样呢,我设计了一个实验来验证。这是一个改装的压强计,两面都与大气相连,当这端气压变大时,这边液柱下降,反之升高。直接这样做实验效果不明显,所以我改装了一下,让压强计可以旋转,这样效果就明显了,我吹气试试,液柱升高,说明结论是正确的。通过用水流做实验说明液体也符合这一结论。这样就得到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如果是上下表面存在压力差呢?让学生做用漏斗吹乒乓球实验,并让学生分析乒乓球不下落原理,上下表面压力差合力向上克服了重力。
克服重力,翱翔于天空,自古就是人类的梦想,看一则新闻图片:这是一位农民通过自我努力,自制了一架飞机实现了蓝天梦。飞机怎样才能升上天空呢?给学生介绍仿生学,飞机的机翼就是仿照鸟的翅膀做成的。这种形状有什么功能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我做了一个机翼模型,让空气流过模型,观察发现凸面流速大。为了使实验更准确,调换一下小球的位置,(展示小球),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机翼上方流速大压强小,下方流速慢,压强大,上下方存在压力差,它们的合力向上即飞机的升力。飞机就是靠这一原理升空的。再通过模型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说道仿生学我们像动物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我设计了几个应用拓展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第一个不可思议的灰鹅、水翼船、汽车尾翼;第二个草原犬鼠的空调系统;第三个飘柔广告视频,让学生找出违背科学规律的地方,说明广告是摆拍的;而且存在安全问题。河南铁路高速发展,在这里顺便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最后再回到课前的问题,再教学生一招,看是不是很壮观呢?地上弄得很乱,不要紧套上一个过滤网,收拾下就好了,吸尘器就是这样制成的.。
课后作业:让学生把探究带回家,一是不要鼓风机也能做吸尘器实验,办法总比困难多。二是思考有何提高实验显示效果。三是利用互联网学习。
说课稿语文 说课稿一等奖篇五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11~20各数的写法》。首先我来谈一下我的设计思路。
一﹑设计思路
11~20各数的写法是在学生学会数、读11~20各数,知道11~20各数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设计本课时,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注重帮助学生建立数位的概念。
数位表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它是有一定的抽象性,而一年级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时,把看一看、拨一拨、想一想、写一写结合。先让学生在自己确定有几个十、几个一后,在计数器上拨数。再利用数位表写数。由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体现了教学过程的渐进原则。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在教学写数时,教师不必要把每个数的写法讲全,在教了一两个数后,可以引导学生写出其他的数。这样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培养了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接下来我来说一下教材分析。
二、教材分析:
本堂课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利用小棒图和计数器教学数的写法。通过观察计数器十位和个位上每个珠子表示的数的不同,使学生初步了解十进制。学生已经掌握了11到20各数的组成,对每个数左边的1表示1个十就能理解得更清楚,为此,教材还特别安排了一些练习。练习十七习题的安排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如第6题,让学生看数字给数学书翻页,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课时是在11-20各数会读的基础上进行写数,为以后多位数的写法打好基础,同时也为下一堂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服务。
然后我来谈一下学情分析。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了10的认识,11-20的读数,1-9的写数为基础,但在本堂课中,初步了解十位、个位,,两位数的写法中,可能会出现把11写成101,20写成2,没有加0;18写成81,数位写错等问题。
下面我来介绍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
教材第75页例3及第76、77页练习十七。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数位的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能够正确地写出11~20各数。
2、过程与方法: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认识“十位”和“个位”在数中的相应位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
六、教学重、难点:
1、理解数位的概念。
2、正确地写出11~20各数。
七、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堂课,主要采用教师由扶到放,循序渐进的方式,学生举一反三写其它各数。
八、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过程:
㈠、复习导入。
通过复习数数和读数,为写数做铺垫。我设计了以下习题。
1、从1数到20,从20数到1。
2、从6数到19。
3、读一读,说说数的组成。
15 13 11 18 20
4、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已学会数11~20各数,并知道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我们不仅要学会数数,读数而且还要学会写数。(课件出示:11~20各数的写法)
㈡、探究新知。
1、出示计数器。让学生观察计数器,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认识数位。
《11~20各数的写法》说课稿
师:这个表叫做计数器,它可以帮助我们写数,上面标着数位的名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个位)第二位是什么位呢?(十位)
2、出示小棒图。教师引导怎样写出一个数,具体讲,使学生了解写数的方法步骤,为下面的“放”做准备。
师:这是多少根小棒?(11根)11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呢?(1个十和1个一)
现在我们在计数器上把11拨出来,十位上的一颗珠子代表10,那么我们该拨几颗珠子呢?(1颗)个位上的一颗珠子就代表1,那么我们该拨几颗珠子呢?(1颗)真棒!
师:那么现在请大家在计数器上把“11”写出来。
生:在十位上写“1”,在个位上写“1”。
师:非常好!同学们学得很好。
3、出示小棒图,让学生试着写“17”。 半扶半放,慢慢引导
师:请你先画出计数器。
⑴17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⑵十位上要拨几颗珠子,个位上呢?
在这里让学生三人小组合作,一个同学数小棒,一个拨计数器,另一个在数位表上记录写数。抽一个小组来进行示范。通过这次合作,巩固刚学的写数的方法。
4、学生独立探索20的写法。对20这一个特殊情况进行操作,防范于未然。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交流写法。
师:个位上不写“0”行不行?为什么?
教师总结:不行,因为不写“0”就变成2,而不是20了,这里的“0”起到了占位的作用。
5、小结: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写数要从最高位写起,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
㈢、知识运用
1、完成第75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
2、请你来判断改错。
帮小马虎改错误。
①十一写成(101) ②二十写成(2) ③18写成(81)
采取抽生回答或者学生齐答的方式完成以下多种形式的写数,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写数。
3、完成第75页“做一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理解顺数和倒数的概念,熟练掌握数数的方法。
通过完成这些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地掌握写数的方法。
㈣、巩固练习。
1、教材第76页第7题。
2、教材第76页第8题。
3、教材第76页第11题。
这些有趣的习题,一方面调节一下枯燥紧张的课堂,重新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巩固对11-20各数的写法的掌握程度。
㈤、课后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收获?
㈥、布置作业。
1、交流:同学之间相互说一说应该怎样写数。
2、作业:第77页练习十七,第9、10、12题。
20xx年11月
说课稿语文 说课稿一等奖篇六
《黄河的主人》是小学语文国标本第八册的一篇课文,它描写了波浪汹涌的黄河及河上羊皮筏子的艄公驾驭黄河的风采,赞扬了艄公凭着勇敢、智慧、机敏,战胜惊涛骇浪的黄河精神,并以“黄河的主人”的美誉来赞美他。课文语言生动形象,行文跌宕起伏,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
对我们这儿的学生来说,离黄河实在太遥远,对羊皮筏子的了解又近乎零,因此,要让学生感受并想象到滚滚黄河的壮观和惊险,感知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惊心动魄的景象,是有一定困难的。另外,要使学生弄清各部分和中心句之间的有机联系也是一个难点。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2个多音字及3个绿线内的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理解中心句,感受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领悟“黄河主人”的机智勇敢及勇于与大自然抗衡的不屈精神。
其中目标3是重点也是难点。我预设用两课时完成以上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准备采用三个层面的读,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首先,让学生谈谈印象中的黄河及古往今来描写黄河的诗句,再多媒体展示波涛汹涌的黄河画面,使学生对黄河的气势有初步感受。接着揭示课题,由学生质疑,然后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着重对“漂”“系”两个多音字及众多成语进行正音,并对一些不容易读好的句子留心指导,如“不止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要注意提醒学生数字间的停顿。在初步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仔细读课文,并适时梳理课文,如,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课文写到了在黄河上的哪些人和物?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在描写?通过不同层面要求的读,引导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主要分 个环节进行教学。
上课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并指名交流,使学生再次感知,课文内容,并唤起学生想对艄公了解更深的情感,为进一步学习作准备。
在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我将相机出示中心句,并以“板艄公的勇敢和机智、镇静和机敏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这一主脉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引领学生自读课文,找到有关句子,多读读,品味品味,然后同桌或四人小组交流交流。在学生充分自主研读的基础上组织交流,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到位:
1、烘托渲染,感受黄河之险及羊皮筏子的小、轻
伴随着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激昂乐声,多媒体出示黄河画面,让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中领略黄河的磅礴气势,并通过让学生说说想用什么词或诗句来形容你此刻看到的黄河,以达到积累致用的目的。
那么,第一次看到羊皮筏子作者是什么感觉呢?学生自读自悟2—5自然段,我将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朗读、想象,再结合多媒体画面上羊皮筏子与黄河的鲜明对比,体会到羊皮筏子是“那么小,那么轻”。接着引领学生对第3自然段的“啊”进行多元解读,可以感受到那么小的羊皮筏子竟载人又载物,带给作者及我们心灵震撼的该是一份怎样的提心吊胆与惊讶呀!此时,再来读1—5自然段,学生与文本之间定能形成共鸣。
2、朗读想象,感受艄公的“主人”形象
相较于作者的提心吊胆,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又什么表现呢?引领学生读第6自然段,抓住“谈笑风生”“从容”等词句,体悟到乘客对艄公的一份信任。接着以“皮筏上的乘客凭什么能这样谈笑风生?”为切入口引领学生去感受艄公的“主人”形象。如理解第6自然段中“我不禁提心吊胆,而那艄公却很沉着。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这两句时,我将首先引导学生说一说“沉着、专心致志、小心、大胆”的反义词,再进行假设:如果艄公惊慌、心不在焉、粗心、胆怯,会导致怎样的后果,接着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艄公是怎样专心致志驾驶羊皮筏子的,从而让学生了解到艄公的这份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包含了对乘客生命、安全的高度负责。再引导学生进行情境拓展:讨论艄公会遇到怎样的困难,他又会如何克服,从而深入感受羊皮筏子的艄公沉着稳健、从容不迫的气质及他那高超的驾筏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最后,我将充满激情地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让学生谈谈对中心句的理解,相信学生对它一定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此时让学生怀着对艄公的一份敬意再读课文,相信定能达到披情入文的境界。
当学生充分感受到了黄河波涛汹涌、浊浪排空的气势,领略了黄河主人勇敢镇定的风采后,心中一定有很多话要倾吐,因此我将建议选择下面四句话中的一句开头写一段话:
1、黄河,我想对你说……
2、艄公,我想对你说……
3、同学,我想对你说……
4、我想对自己说……
5、我想对××说……
以上只是我的预设,教学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不少“生成”,我将作及时而相应的调整。
黄河的主人
↓
艄公 勇敢 智慧
镇静 机敏
说课稿语文 说课稿一等奖篇七
1、 教材内容:
《地球的运动》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人教版)《地理》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②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③五带的划分及选学课文“四季的形成”。课文安排了三处“想一想”,两处“读一读”,一处“做一做”,还安排了11幅反映地球运动和五带划分的图片。教参建议上3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讲授教材①②部分内容。
2、编排意图和前后联系
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太阳高度”、“昼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识。现在,对地球运动进行学习,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基础。
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一段课文,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一段课文,涉及的地球基础知识是比较多的,但这里抓住了一点,即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夹角,且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不变,然后从现象入手,得出规律。
3、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②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记住地轴倾斜的方向和角度,知道地
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及四季是如何形成的。
(2) 能力目标:①使学生学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3) 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 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 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5、练习安排:
第14页选做复习题1-3题,这两道题是突出本节重点知识和重点插图而安排的,第1题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地球上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现象的原因,第3题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两分两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位置。
1、 对于本课的基础知识,以学生的自学为主。
2、 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限于初一学生的思维水平,要认真贯彻加强直观性的原则。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观,变不可视为可视。在课件的使用中,给学生提出问题,以发现法巩固知识。
3、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学生演示、课件播放、指导目标、教师讲述、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4、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地球仪、自制课件等。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目的。
3.记:即学生在初步了解本节知识的基础上,识记本节重点知识。
(一)导入新课
通过学生日常生活观察到的日夜交替和季节变化提问,这些是自然现象还是有神灵在主宰,引出本课内容,要求学生自学。
(二)讲授新课: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1)地球自转含义、方向、周期:通过观察地球自转动画得出 结论。
(2)提问假定地球不自转,太阳照在地球表面会出现什么现象?(昼半球、夜半球)
(3)要求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观察地球表面不同地点昼夜交替的情况。
(4)想一想:当我国北京午夜时,美国华盛顿是白天还是夜晚?当日本东京午夜时,英国伦敦是白天还是夜晚?
(5)读一读: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1)地球公转含义、方向、周期:通过观察地球公转动画得出结论。
(2)通过观察地球公转时的姿态的动画,得出地球公转的重要特征: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是保持66.50的夹角,而且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3)演示讲解: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
(4)演示讲解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移动,得出四季变化的规律,填写表格。
(5)想一想:①学校所在地一年之中每天正午太阳高度一样吗?什么时候较高,什么时候较低?②学校所在地一年之中每天白昼时间一样长吗?什么时候较长,什么时候较短?
(三)总结新课: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其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产生了季节变化的现象。
(四)布置作业:
1、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和季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对照课文中图1.17,在图1.24中标出地球公转的
方向,画出太阳直射的纬线,并填注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完成一幅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 二、地球公转
1.绕地轴运动 1.绕太阳运动
3 .周期:24小时 3.周期:一年
4.产生现象:昼夜交替 4.产生现象:季节变化
说课稿语文 说课稿一等奖篇八
《春雨沙沙》是一篇短小的写景散文,描写了春雨中乡村的迷人景象,具有诗一般的韵味.本文的设计理念:自主识字,朗读感悟,语言实践.
《春雨沙沙》一课通过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天图画,展现了春天的美景.学习课文,了解大自然春天的景象,体会春雨中乡村的迷人景象,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
知识目标:
认识提土旁,正确认识课文中的9个生字,积累9个词语.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田字格中正确描写4个左窄右宽的字;能用一二句话说说春天的迷人景象.
情感目标:
体会春雨中乡村的迷人景象.
教学重点:
1,能运用多种方法识记本课9个生字,积累9个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能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
1,体会春雨中乡村的迷人景象.
2,用一二句话说说春天的迷人景象.
教法
创境法
诵读法
学法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一)创设情境,感受春天
1,欣赏春图,感受春意.
2,指导朗读第一,二节.
3,揭示课题.
(二)读文学字,感知春天.
1,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看课文图片,交流听后收获.
3,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字词.
4,交流识字方法,反馈朗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走进春天.
1,自读课文,挑选喜欢的句子读读.
2,指导朗读,体会春天的迷人景象.
3,赞美春天,配乐感情朗读全文.
说课稿语文 说课稿一等奖篇九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拣麦穗》,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和说作业六个方面来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说明。
《拣麦穗》是粤教版《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语文》(必修1)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把语文学习继续向纵深推进。本单元的文体是散文,这些散文都来自作者的亲身经历,抒写他们对自然与人生的的感悟,同时,这些文章还言辞优美,精妙动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与探究能力,在联想与感悟中了解语文的美。此外,本单元还是高一学生接触的第一个高中散文单元,对他们初步感受到高中语文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拣麦穗》是张洁散文作品,张洁早期的散文创作,往往直接追求爱与美。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通过“大雁”和卖灶糖老汉之间感人至深的故事,反映了人世间淳朴的人性美。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昧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在学习《荷塘月色》、《散文两篇》的基础上来学习这篇课文,我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把握散文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形式,引导学生学会赏析文学作品,为今后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本课特点和新课标的理念,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有下面三点:①掌握重点字词,积累词语;②理解本文所表现的纯朴的人性美和情感美;③学习本文在表达情感时所运用的象征手法。过程与方法目标有下面四个点:①让学生通过复述课文故事,整体感知内容,理清思路;②通过诵读,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③品味语言美,体会其表情达意的艺术效果;④引导学生通过捕捉文中的动情点来体悟情感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感受文章所表现的人性美、情感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由于学生散文阅读知识积累较薄弱,这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所以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①品味语言美,体会其表情达意的艺术效果;②引导学生通过捕捉文中的动情点来体悟情感美。第二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我校为面上普通中学,学生基础比较差,语文能力普遍比较低。与初中课程相比,高中课程难度加深了,学习的形式也由“扶式”变为“牵引式”,学生的角色由被动转主动,更强调的是课前的预习,课内的思考,课后的复习巩固。而我所带的高一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这些变化,仍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因而学习上显得被动。但是,高一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多数还是具备了最基础的感知语言、体验情感等能力,学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阅读兴趣,渴望能更好地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可以通过对语言、形象、情感等的分析,来引导学生掌握散文的阅读鉴赏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把握作品的细节,体会其语言魅力。这篇散文的美在于情感美和语言美。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问题教学法、讲解法、讨论法和朗读法。问题教学法和讲解法,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的情思,让我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和优美的句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和朗读法,讨论交流,可以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讨问题的能力;朗读有利于深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鉴赏散文至关紧要的一步,所以,整体感知文章,品昧语言美,分析艺术手法时都要朗读。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散文的方法。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这篇课文我准备用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①掌握重点字词,积累词语;②引导学生通过捕捉文中的动情点来体悟情感美。教学重点是体悟情感美。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①让学生通过复述课文故事,整体感知内容,理清思路;②通过诵读,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③品味语言美,体会其表情达意的艺术效果。教学重点是品味语言美。
下面,我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首先,创设氛围。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通过播放歌曲《爱的奉献》,来引起学生注意,引出“爱”的话题,让学生说说有关“爱”的感人小故事。
接着,词语积累。我校学生基础比较差,特别是高一学生,教学上一定要落实基础知识。我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自行解决字词障碍。由于学生自觉性不高,我在课堂上查检学生自学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可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以ppt出示。
第三,是体悟情感美。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我是这样设计这个环节的教学的:
第一步我给学生提供两则消息,让学生比较一些现代人的择偶标准和文中“我”的择偶标准,这两则消息的主要内容是: ①81岁的“百万富婆”吴白云太婆征婚的消息见报后,一天之内就有300多位有意者打来电话。应征男子中,年龄最小的只有20岁;②一名自称拥有亿万财产的离异男士征婚,短短3天内,竟吸引了上百名年轻女孩应征,据悉,应征的女孩各种行业皆有,甚至还有父母“押”着女儿来报名的。这两则消息都反映出一些人庸俗化、物质化的婚恋心态:金钱是最重要的,爱情已不重要了。而文中“我”为了能天天吃灶糖却想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是不是很傻?这时候,学生的思维应被调动起来,有了探究的兴趣。
第二步,我就请学生捕捉文中的动情点,即细节描写,来体悟情感美。这里我要先给学生讲清什么是动情点,如何抓住“动情点”的问题。“动情点”即情感的触发点,通过它能够引起我们的种种情思。我以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为例,说明身材臃肿、动作蹒跚的父亲翻过铁道去买桔子的片段就是动情点。学生可能会找出这些动情点:麦穗、嫁妆、梦、“我”、卖灶糖的老汉、嫁人、烟荷包等等。我重点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文中的三个动情点:“我”和卖灶糖的老汉的对话、烟荷包、小火柿子。动情点—“‘我’和卖灶糖的老汉的对话”的选择是为引导学生仔细揣摩这一老一少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身上表现出来的至纯至真的人性美和情感美。这个环节我请学生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然后设计四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
①“我”为什么想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
②卖灶糖的老汉真的想娶“我”吗?他是怎样一个人?
③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卖灶糖老汉的感情有了什么变化?
④“我”和卖灶糖的老汉的形象为何都是丑的?
我把学生分成四小组进行讨论交流。为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颂,对至真至纯的美好感情的渴求,我让学生继续品析下面动情点二“烟荷包”,我设计下面的问题来帮助学生:
“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为什么作者常常想找到那个象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
除了让学生体悟情感美外,还要他们掌握文学作品中常见表现手法——象征手法,在品析动情点三“小火柿子”时,我设计下面的问题给学生思考:
请问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小火柿子”在这里有什么象征意义?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我以多媒体出示重点把握的三个动情点和让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请学生先默读课文后分组讨论交流,自由发言。这几个问题的设置一脉相承,我想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中,去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第三步,拓展延伸。这环节主要是想发挥学生想象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我是这样设计的:假如卖灶糖的老汉没有“老去”,请你以一个小女孩的名义给他写一封问候信,字数100字以内就可以。要求在课堂上完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代表进行交流。
接下来说说我的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我从3个环节来进行。
环节1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所以,我请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所写的故事。(叫一、两个学生来复述)由于课文已自然地分成三个部分,我让学生给三个部分拟上小标题。还设计思考问题让学生讨论,问题是:文章是写发生在“我”与“卖灶糖老汉”间的故事的,为什么要在开头用那么长的篇幅写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是否入题太慢了? 此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在边读边思考中,整体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又达到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的目的。
环节2 品味语言美,体会其语言魅力,是单元教学的重点,所以把品味语言作为本节课教学重要的一个环节。语言的美与情感的美是紧密相连的,上一环节中,学生已感受到了文中弥漫的淡淡的忧伤与苦涩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下面我让学生找出自己最有体会的写得优美的而又感情细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在课前预习环节我已布置这个学习任务。学生四人一组交流讨论,然后谈谈自己感受。学生可能找出一些句子来,也可能没找出来,这时我再我准备的两处语句指给学生,来引导学生学习品味语言美,体会其表情达意的艺术效果。
环节3归纳主旨。我认为通过上面品读感悟,学生基本应掌握了本文的主旨,这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归纳,以便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拣麦穗》以一种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笔调描述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追逐美好的人和事的故事,是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颂,对至真至纯的美好感情的渴求。
考虑到我校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我在板书设计上力图能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板书内容包括人性美情感美、小标题和语言美三个部分,人性美情感美出示三个动情点:“我”和卖灶糖的老汉的对话、烟荷包、小火柿子,以及象征手法。小标题内容有:姑娘们拣麦穗 、我拣麦穗 、卖灶糖的老汉去世,或者是姑娘们的梦想 、我的梦想 、 梦幻的破灭。语言美出示“舒缓从容,弥漫着淡淡的忧伤与苦涩”。板书设制在ppt上,制作成一张。整个板书做到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为让学生复习巩固知识,把握细节,理解文章的情感,我是这样设计课后作业的:这篇文章的动情点有哪些?选取其中最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断赏析或写下你的点滴感悟。字数要不少于400字。
以上,我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作业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说课稿语文 说课稿一等奖篇十
数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人是序数这个内容灵活丰富,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因为叙述教学中既有方向性的序数,也有初步的二维空间序数的认知,是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一些零散的。无意识的序数感知的整合。但这些知识光靠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解,幼儿是没有兴趣的,那怎样引导幼儿轻松学习呢?我尝试用游戏的形式,将“认识5以内的序数”作为教学内容,让幼儿在轻松愉快地活动中自主探索。学习。并能为以后学习10以内的序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性作用。原教案的活动目标只定了认知目标,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确定活动认知。情感。能力三方面的目标。具体如下:
1。正确感知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并能用第一至第五的序数词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2。学习按给出的序数词找到它所表示的位置。
3。发展幼儿思维的逻辑判断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在计算活动中的兴趣。
原活动的重难点是学习从不同方位观察认识5以内物体的排列次序。这样对幼儿来说有点太深奥。根据现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感知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活动的难点是用序数词来表示物体的位置。
原教案中的活动准备为活动的开展是准备较充分的。但为了给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景和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我准备了以下材料:森林小区图。楼房图。各种小动物教具若干。
写有1—5序数的“钥匙”一套。幼儿每人一套空白卡片。一只黑色笔。一张照片供游戏使用。
三幅色彩鲜艳的背景大图,采用了磁性教具,一方面方便幼儿操作,节约课堂时间,另一方面提高了教具的使用率和使用次数。
原教案教学过程中三个环节是比较清楚,幼儿在学习中也比较积极。教师也提供教学具让幼儿操作,并在最后一个环节安排了游戏让幼儿巩固知识,基本上达到了活动目标。但整个过程始终是教师直接引导启发,幼儿的思维受到了约束,活动中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幼儿为主没在活动中体现出来。在教学中教师运用了操作法。引导法。讲解法和游戏法,让幼儿在学习中能愉快轻松,从中学到知识,但教师注重了知识的掌握,没考虑到让幼儿学到的知识得到深化。运用。
针对原活动中的不足之处,我把新教案的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学习用第几座的形式来表示五座房子的序数,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机,通过帮小动物搬房子,给5座小房子钉门牌号码,学习序数词第一至第五,并让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及时地肯定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这一环节中还让孩子们表达了帮助他人以及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心情。
第二个环节通过给5个小动物分5座小房子的游戏,请幼儿按小动物所在的位置挂相应的数字钥匙。立即对第一个环节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和巩固。这个活动结束时采用了一小段歌表演的形式,既让幼儿体验成功又一次强调了助人为乐的良好行为习惯。
第三个环节我给孩子们加深了难度,进一步启发幼儿探索,通过再帮小动物找房子这一活动,让幼儿学习能够按指定的序数词来找到相应的位置。幼儿在说说做做这样轻松愉快的游戏气氛中,孩子们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第四个环节是对前面三个环节的巩固,我又适当提高了难度,让幼儿学习用第几层第几间形式表述物体所在的位置。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幼儿说说自己是第几层第几间,使幼儿把体验结果上升到理性认识。幼儿在这一环节中参与愿望和积极性都很高。
这四个环节的安排,我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中的科学指导要点的第一条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整个活动依据幼儿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选择最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内容,注重整个活动的综合性。可操作性教育于游戏活动中。根据幼儿喜爱游戏的天性和思维的特性,本节课通过帮小动物找房子的游戏串成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贯穿整个活动,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启发幼儿探索,来调动每个幼儿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让幼儿动口。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给幼儿一个自由空间,让幼儿自主操作,体验成果,让他们在操作中获得知识经验,发展各种能力,培养兴趣,达到认识5以内序数的目标,并且能进一步学巩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