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文档网综合范文其他范文内容页

最新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情况汇报(3篇)

2023-09-09其他范文下载文档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情况汇报篇一

一、创建学习型单位的意义

我国政府于2001年5月15日由国家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正式提出“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主张。但是我国在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遇到相当多的问题。我们应该在建设“学习型组织”中充分发挥表率和示范作用,努力把我站建设成学习型单位。这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单位文明创建的首要任务。

1 创建学习型单位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具体实践,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要在全国“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适应时展要求,体现历史主动精神,为确保党的十六大精神在我站贯彻落实,我站应该在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中走在前头。

2 创建学习型单位是适应时展的客观要求。21世纪是知识创新的时代,当前,世界多级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我国已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科技发展和知识创新异常迅猛,科技进步正在深刻改变着经济和社会生活。学习是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是前进的基础、创新的动力。干部职工要想在参与竞争中获得优势求得发展,就必须积极主动地投入创建学习型单位活动之中。

3 创建学习型单位是深化改革的内在动力。当前。军队离退休干部的服务与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新形势、新问题,这就要求促进单位管理手段的科技化,依法管理的规范化,同时带来^们思维方式、管理信息、组织机构、运行机制等多方面的深刻变化。所有这些都涉及到人的理念、素质、能力作风和管理等问题。创建学习型单位,就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把“钥匙”和内在动力。

4 创建学习型单位是提高:--~职工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建设高效服务型单位,对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学习应该成为我站每个工作人员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干部职工要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切知识丰富和提高自己。

二、创建学习型单位的方法

创建学习型单位的目的是树立工作人员新的学习理念,整合学习资源,健全和完善学习制度,加强培训和考核,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更新知识,充分挖掘人力资源优势,从而达到工作廉洁、高效、服务、创新。因此,在创建学习型单位中要努力做到:―个统一、三个创新、四个落实。

1 一个统一:

就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创建学习型单位是提高我站干部职工综合素质的迫切需要,也是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与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它要求我们要把建设学习型单位作为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抓,尽快将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建设学习型管理团队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提高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与管理工作的目标上来,加快学习型单位的建设步伐。

2 三个创新:

―是观念创新,树立新型学习理念。观念创新是建立学习型单位的前提。―要树立“学习为本”的理念,营造人人讲学习、爱学习的良好氛围,打破“干部端铁饭碗、学不学都一样”的传统观念;二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时时处处学习,引导干部自我超越,以学习为荣,克服“经验型”工作作风;三要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也就是学习与工作密不可分,双向强化。四要树立“团队学习”的理念,即职工彼此之间都是互相学习的资源,通过资源交流,达到资源共享、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五要树立“创新型学习”的理念,学习重在创新,要改进思维方式和习惯行为,把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提高内在素质,要把学习转化为创造性活动,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六要树立“干部是人力资源”的理念,结合人事制度改革,变干部人事管理为干部资源管理,实现从“消极压缩制和成本”到“积极开发和使用人才”的转变。

二是载体创新,构筑新型教育体系。建立协调、灵活和高效的学习载体是创建学习型单位的着力点。一要构建较完善的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形成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知识更新为重点,以参加社会教育和本单位学习为主渠道,以组织年度轮训为重要措施,以自我学习为主要形式的终身学习教育体系;二要制定激励政策。通过树立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学习热情,鞭策干部主动学习;三要根据职工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和不同专业等实际情况,以各类培训为依托,各利室为阵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和专业培训,建立学历教育、从业资格培训管理服务网络,实现教育和学习双向强化,使职工都有学习和受教育的机会。

三是体制创新,完善新型考核机制。考核机制是衡量和检验学习实效的组织措施,一要建立健全领导学习责任制,领导要起带头作用:二要构筑干部学习评价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各岗位技能要求及标准,落实好学习责任制,,对学习、创新、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学习小组及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形成良好学风;三要构筑干部学习考核体系,建立健全学习考核、考试制度,把学习考核纳入我站工怍人员考核范畴,把学习成果与干部提拔、工资晋级直接挂钩。

3 四个落实,

―是组织落实。建立健全―把手为组长的创建学习型单位工作小组,加强对创建学习型单位的工作指导,把建设学习型单位列入我站工作的重要议程。要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各科室具体抓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要按照创建学习型单位的基本要求,研究方案、制订计划、采取措施、精心组织、分步实施,确保创建学习型单位落到实处。

二是内容落实。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要把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知识和新“三学”(学电脑、学外语、学现代科技知识)结合起来开展职工读书活动,每个职工针对各自岗位确定相应的学习日标,如修养型、知识型、技能型等日标,逐步提高干部职工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可以开展“读书节”活动,举办读书演讲、有奖征文等比赛,激发单位职工的学习热情,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推进学习型单位创建工作

三是考核落实。加强对创建学习型单位活动情况的检查和考核,由站定期或不定期创建学习型单位的情况进行督查,及时通报工作开展情况,并把它纳入工作考评项目;人事部门将干部的学习列入工作人员年度考核、评先评优及职级晋升、提拔使用之中、同时注意发现和总结学习型单位、学习型科室的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研讨会,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四是经费落实。为保证创建学习型单位工作顺利实施,在安排年度预算开支时应把创建学习型单位的工作经费纳入预算,为创建活动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进一步完善学习设施的配套建设。创造条件加快局域网建设,充分发挥网上教育平台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情况汇报篇二

市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市机构编制、人事部门的指导下,经过各镇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已圆满完成。整个改革工作比较顺利、平稳。乡镇事业单位机构设置规范,编制、人员进一步精简,切合实际的新一轮乡镇事业机构已正常入轨运行。回顾我市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工作,其主要做法和成效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

1.调查研究,掌握情况,为机构改革打下扎实基础。

在机构改革的调研阶段,着重对各镇原十多个事业单位的设置及运行情况作了认真的调查研究,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各镇主要领导听取意见等形式,了解现有机构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使对实施机构改革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摸清各镇事业人员及编外人员情况,对各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编外人员的数量、年龄结构、职务结构等情况作了统计分析,为机构改革中制订人员分流、人员定岗等配套文件提供依据。

2.通盘考虑,制订文件,为机构改革提供政策依据。

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听取多方意见的基础上,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有关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订了《关于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人员分流的意见》和《关于加强镇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管理的意见》等乡镇机构改革的配套文件,为落实机构改革中的各项措施提供了政策依据。在制订两个《意见》的过程中,反复征求乡镇领导的意见,并及时提交市委、市政府领导讨论、决策,经多次修改,几易其稿,保证了两个《意见》切实可行。

3.宣传发动,组织培训,为机构改革营造良好氛围。

去年12月2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乡镇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市委、市政府领导出席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各镇党委书记、镇长,市农林局等有关市机关部门的主要领导,以及各镇的分管领导、组织人事干部。市长王建康主持会议,市委书记杨升华亲自到会并作了重要指示,要求条线业务主管部门从大局出发,全力支持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同时,要求各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这次机构改革,确保改革工作落实到位,并达到“整合资源、精简人员、降低成本、增强活力”的目的;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张永泉作了部署,对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的组织实施和落实有关政策措施提出了具体要求。今年1月5日,市编委办、市人事局召开改革工作培训会议,市编委办主任、市人事局局长廖瑞娟作了改革工作动员,随后就制定“三定”方案的方法和程序、人员分流办法、推行岗位管理以及规范编外用工管理等工作进行了业务培训。会后,各镇立即行动,组建领导班子,认真学习文件,及时地在本镇进行宣传、发动,并着手制定改革方案

4.加强指导,督促检查,确保机构改革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全市动员大会和改革工作培训会议以后,市人事局(编办)组建了二个机构改革指导小组,分别由局领导带班,深入各镇进行机构改革工作的指导,对事业单位机构设置、编制分配、人员分流以及编外用工清理等问题进行具体的业务指导,采用上门服务和现场办公的方法,及时解决各镇在机构改革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同时,对清理编外用工任务较重的镇进行了重点指导,保证了整个机构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在抓好业务指导的同时,也抓好了督促检查工作,一是督促各镇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的时间和程序,推进本镇的机构改革工作;二是检查各镇的改革工作是否达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改革要求,对没有达到要求的,督促他们完善改革方案,保证改革工作落实到位。由于业务指导工作切实,督促检查工作有力,从而,确保了全市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各项工作落到了实处。

二、主要成效

1.事业单位设置合理,人员得到适度精简。

经过这次改革,镇管事业单位由原来的10个调整为7个,具体为:经济服务中心(挂“招商中心”、“统计室”牌子)、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劳动保障事务所、建设管理服务所、计划生育服务站、文化站(“党校”与其合署)、公共卫生和合作医疗管理中心;畜牧兽医站由镇管事业单位调整为隶属于市农林局的条线管理事业单位,所以,调整后的条线管理事业单位共有3个,具体为:国土资源所、水利管理服务站、畜牧兽医站。经过改革乡镇事业单位的设置更趋合理。

通过这次改革,实现了精简人员的预定目标,到今年3月底,全市乡镇事业单位在编在职人员(不包括国土资源所人员)由去年年底的1475人,减少到了1337人,与精简后的乡镇事业编制总数(不包括国土资源所编制)1556名相比,全市乡镇事业单位还有219只“空位”,为今后乡镇事业单位补充急需人才留出了“空间”。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分流途径采取了提前离岗退养、事业单位之间顺向调剂余缺、充实到村和居委会工作、自谋职业等办法,共分流人员 人,其中:离岗退养137人,事业单位之间调动 人,分流到镇人才服务站1人。由于为分流人员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整个人员分流工作比较平稳,达到了预定的效果。

2.编外用工使用规范,人数得到严格控制。

除梅李、新港两镇外,其余各镇编外用工的队伍都比较庞大,精简人员的任务都比较艰巨,这些镇的领导下了决心,也动了真格,严格按照《关于加强镇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管理的意见》精神,对本镇的编外用工进行了认真的清理。经过清理全市乡镇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由原来的699人,减少到了330人,严格控制在市编委新核定镇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总数的15%以内(即334人以内),从而切实减轻了各镇的财政负担。镇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的清理采用了年龄上切一批、分流到基层一批、通过竞争上岗自然淘汰一批等方法,具体分流途径采取了离岗休养、充实基层、清退回原单位、自谋职业等办法,全市共分流镇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369人,其中:离岗休养118人,选任公务员1人,充实到村委会、居委会等基层工作104人,安置到镇工业园区或企业工作92人,清退回原单位33人,自谋职业21人。

在清理编外用工的过程中,为了选拔一批业务能力较强的编外人员继续留用,虞山镇、辛庄镇等四个镇共推出137个岗位,鼓励符合条件的编外人员进行竞争上岗,在一个客观公正、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下,实施编外用工的清理工作,通过竞争上岗留用的编外人员占改革后全市乡镇编外用工总数的41.5%;从工作的稳定和实情出发,对人事关系挂靠在镇人才服务站,借用在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各镇给予了照顾,未经考试直接通过考核录用,对考核合格的继续留用,共留用此类人员90名,占全市乡镇编外用工总数的27.3%;尚湖镇、沙家浜镇等几个镇的基层需要充实较多骨干,这些镇抓住此次机会,把充实基层作为分流编外人员的主要途径,选拔能力较强、精力充沛的编外人员,充实到村、居委会等基层一线工作,这样既增强了基层的工作力量,又保证了改革稳妥顺利进行。由于各镇考虑周密、措施得力、宣传到位、阳光操作,使整个编外人员分流工作比较平稳,并达到了预期目的。

3.内部管理进一步规范,活力得到明显增强。

经过此次改革,乡镇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职能界定和编制分配得到了合理的调整,人员得到了合理流动,并进行了精简,这对进一步规范乡镇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各镇利用这次机会,加强和完善了本镇事业单位的人员聘用制工作,全市乡镇事业人员聘用合同的签订率达到100%;对于推行岗位管理工作也在酝酿之中。尤其是在这次清理编外用工的过程中,不少镇已经引进了竞争机制,通过竞争上岗来确定原编外人员的去留,这不仅为乡镇事业单位推行竞争上岗积累了宝贵经验,更是有效地激发了被留用编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能动性,同时,也触动了乡镇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使他们感到了紧迫感和危机感,从而增强了工作热情和事业心责任心,提高了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使得镇管事业单位的活力得到了明显增强。

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情况汇报篇三

在政府体制改革当中,事业单位改革是一个重要内容。事业单位改革是继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之后,我们面临的又一项重要任务。我市事业单位改革从**年开始试点,经过了分类指导、分类推进,转换机制、大力推行聘任制等几个阶段。事业单位竞争上岗、全员聘用等改革已经陆续启动。如果把前几年以试点为主的事业单位改革比作“试水”的话,现在则已经进入“过河”阶段,步入了“深水区”。

目前,我市共有法人事业单位474个,从业人员8454人,事业单位门类繁多,情况复杂,机构臃肿,效率低下,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事业单位又是财政支出的大户,也是“吃皇粮”的大头。事业单位改革虽然唱了多年,但客观地说,改革成效并不显著,仍然局限在改革就是减人上兜圈子,没有走出“精简—膨胀—精简”的思路。

一、事业单位运行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事业单位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事业单位“无事业”的问题。事业单位为何无“事业”?首先是很多事业单位重复建制,分工不清、职能交叉,存在低水平重复以及难以配合等弊端,很多人做一件事、很多机构做一件事,导致资源浪费,也让老百姓觉得很乱。其次,投资不足。投入不足等于没有血液,没法干活,也就没有事业。三是很多事业单位机制僵硬,人才资源开发不足,人才长期不能施展才华,导致人才大量流失,因此越干越差。四是行政化现象严重,受行政牵制太多。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管理往往用行政标准来替代专业标准,重视数量控制、过程控制而忽视结果。事业单位“无事业”,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束缚了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也就是人的能力。此外,部分事业单位职能泛化,本应提供普遍性社会公共服务,却代行部分政府职能,大量服务与社会职能无关,造成职能范围混乱。且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工作量不足,经费短缺,很难开展工作;机构臃肿、设置重复,工作水平跟不上,效率十分低下。

二、事业单位改革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事业单位改革谁来“埋单”是最大难题。

从过去改革的情况看,由于事业单位情况复杂,很难采取统一的模式。苏浙等地事业单位改革的两条主要经验,就是坚决改制和引进民间资本。我市要学习他们的先进做法,最大的困难莫过于改制经费从何而来的问题。浙江和苏南地区是中国民间资本最发达、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改制成本两省完全可以负担。而在财政实力相对较差的内地,如我市,地方政府财政没有足够的能力承担起事业单位改革经费,民间资本又相对沉闷,因此,无人“埋单”便成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最大难题。

(二)事业单位转换用人机制的任务还很艰巨。

事业单位用人机制不够灵活、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完善、管得过多与监管不力同时并存。比如说,在进人方面,存在着进人不公开不透明、向事业单位乱塞人的问题。在管理上,聘用合同还没有真正成为确定人事关系的依据。岗位管理也缺乏具体政策。在出口上,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相关政策不完善,致使出口不畅。在人事监管上,缺乏对事业单位用人的监督管理手段。

(三)事业单位改革的另一难题,就是社会保障制度很不健全。

事业单位改革越是深化,越会遇到难啃的“骨头”。改革后,各级部门都无法保障离开事业单位人员的生活。“民以食为天”,人总是要吃饭的,部分事业单位改制后,分流人员找不到有效的谋生途径,基本生活没有保障,改革就显得举步唯艰、障碍重重。目前,我市相当一部分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经费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乡镇所属的事业单位改革尤其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市事业单位改革的一大“瓶颈”。

三、对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几点建议

事业单位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机构撤并、人员精简这一层面,关键在于建立一套政、企、事各司其职的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有效规范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各自的职责权限,做到产权明晰。政府不要办企业,更不要办事业,这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一个总的要求。因此,事业单位改革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下一步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主要是按照分类推进的办法进行,该纳入政府序列的纳入政府,该推向市场的推向市场,坚决打破目前由政府统包统揽办事业,把事业单位当成“二政府”、“准政府”的僵化体制和格局,还事业单位以“本来面目”。

(一)分类界定,深化改革,调整体制结构,建立一个能够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满足公共服务需要、科学合理、精简高效的现代事业组织体系。将事业单位划分为社会公益类、经营服务类、行政执行类。

(二)坚持分类指导,分类改革的原则,以分类界定为基础,以改制、转制、回归为主要办法,进行分类改革。分类改革的总目标是:进行结构调整,总体收缩事业单位规模,建立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满足社会公共服务需要、科学合理、精简高效的现代公共事业组织体系。界定为经营类的事业单位要退出事业编制,通过评估资产、改造产权制度、实行股份制、公司制、合伙制或者出租、收购、兼并等办法,改制为企业,实行成本核算,自负盈亏,自主发展。界定为行政执行类的事业单位要退出事业编制,回归政府行政序列,恢复行政编制,成为机关法人、行政执行部门。界定为公益类的事业单位继续保留事业编制,保持事业法人身份不变。今后事业单位主要是有政府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组成,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要减少到最必要的限度。而大量公益性事务较少的自收自支类事业单位,待条件成熟后要逐步退出事业编制,转制改企,走向市场。

(三)深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体制、转换机制,建立现代事业法人治理结构。按照这一思路,仍然保留事业单位身份的纯公益类事业单位,要继续深化单位内部的以全员聘用制、合同承包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精兵简政等为主要内容的干部人事制度、工资分配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和后勤社会化等改革,目标是增强活力、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四)加快推进公共事业社会化发展,形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政府社会分担公共事务的体制和机制。

首先通过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取消以往公共组织工作人员普遍享有的国家干部身份,从而对行政和事业两大部门实行不同的人事管理政策;其次,通过全面实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对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功能重新给以明确界定,要求所有事业单位必须依法办理登记才能获得事业法人资格,为建立适用于各类事业单位的统一法人制度奠定基础;第三,以全面推行聘任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改革成为改革的主流,通过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由行政管理向依法管理,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的转换,形成一个人员能进能出、职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有利于优秀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灵活多样而运行公共管理规范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

(五)多渠道解决事业单位改革成本问题。

解决事业单位改革成本的方法可以灵活多变,最重要的是应打破传统观念、放开地域限制。事业单位改制经费不足,可以由地方财政先垫资,将改制成本作为政府参与改制后企业的国有股,由国资部门管理,碰到合适的民营企业,将这部分国有股通过有偿转让方式,回收财政开支。另外,事业单位改制后,应对民间资本开放,把外地富余民间资本引入这些地方来。经营类事业单位对政府来说可能是包袱,对本地民间资本来说可能是鸡肋,但对发达地区的同行来说,很可能是金矿,这又是一个招商引资的问题。如果事业单位改革真正引入市场机制,按市场化的方式公开、公平、透明操作,也有利于消除改革中出现的“内部人控制”等问题。

四、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坚持正确的目标导向。发展、更快发展和持续健康发展,是社会事业单位改革根本目的。人多是问题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解决社会事业发展这条短腿。如果陷入减人的怪圈子,这项改革肯定难以成功,还会引起不必要的乱子。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减人增效是对于具体企业而言的,但对于整个经济并非如此,这里的外部不经济性是十分明显的,社会成本很大。

二是坚持用正确的衡量标准。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这是财力允许的能做的事,这个不能作为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尺度,而应该把社会需要作为尺度来量度此次改革该怎么做。特别是在目前社会要求必须做的事情,比如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等,就是再穷也要保证、也要发展。我们往往会陷入财力取向的标准上,政府机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事实证明,这种取向是错误的。

三是把握住几个关键环节。包括国有资产保全环节,人员安置环节,社会保障环节等。特别是保障问题,形势不容乐观。对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如何解决的问题,大多数人认为,现在国有企业的养老保障还没有解决,根本无法顾及这一块。但是这一问题不能妥善解决,事业单位改革就很难深入推进。

四是要稳妥推进,使事业单位改革既要改好,又少烦恼。机构改革多硬伤的现象应该避免。改革确实要减少冗员,减少财政开支,减轻农民负担。但不少问题是长期遗留下来的,而且一刀切硬伤不少,会造成不少隐患。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工作之中又难免存在许多不公平因素,造成一些有才能的人下岗,而一些真正的冗员在岗。这样的歪风将会严重影响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素质,从长远看,弊病很多。因此,事业单位改革时时要避免不稳定因素出现,不能搞得人人自危。

标签:最新 事业单位 机构改革 情况汇报 3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