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儿科护理课程思政元素篇一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儿科护理;人文关怀;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112-0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如何在传统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这是各高校专业课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课程思政”是指教师在进行专业课授课过程中,要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形成课程教学“大思政”的新格局。课程思政是一种教学体系,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1]。这是对专业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和任务,要求专业课教师挖掘、学习并讲授好与本门课程有关的思想政治元素[2],这正是做好课程思政的挑战之处。
儿科护理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健康保健、疾病防治和疾病护理的护理专业核心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护生运用现代护理理论知识和技术,为小儿实施整体护理,从而增强儿童体质,降低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
临床工作中,儿科又称为“哑科”,患儿年龄小、易哭闹、语言表达差、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因此,小儿护理较成人护理更为复杂,这就需要儿科护士要具有更多的人文关怀素养。人文关怀是一种主动关心人的意愿、意识或责任,并在具体行动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和态度[3]。护理人文关怀是护理人员秉承人性、德性,融知识、情感、意志等为一体的内在素养外化为自觉的创造性服务与患者的实际工作本领和才能[4]。培养护生良好的人文关怀能力有助于减少医疗纠纷,缓和护患间的紧张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5]。这在以后儿科护理临床工作中尤为重要。
本研究将儿科护理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以加强护生人文关怀素养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对儿科护理课程思政进行重新构建,从课程思政目标、教学设计、实践路径、成效分析四个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现总结如下。
本课程的思政教学德育目标为:培养护生对儿童具有慈母般的爱心、快乐的童心、细心、耐心等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慎独诚信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娴熟的专业技术素质;具有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
(一)课堂育人途径
1.以典型案例为载体,实践人文精神
根据儿科护理课程每章节教学内容,编写典型教学案例,以典型案例为载体,通过案例考核、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理念,实践人文精神。如,每班学生分为8~9个小组,每个小组5~6人,以小组得分作为考核结果。考核之前每个小组随机从备好的案例中随机抽取1个,每一个案例均要由教师来扮演患儿及父母,小组学生和父母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临床护理操作在婴儿模型上完成。通过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沟通,考核学生在护理工作当中的人文关怀能力,根据设计好的考核评价表给予评价,人文关怀项目一般占总分的15%~20%左右,包括护生接待患儿及家属的态度,回答咨询的态度,对操作目的r解释和指导,沟通能力,出院指导等条目的考核,以促进和养成人文关怀素养形成。
2.以典型实训操作为载体,实践人文理念
兒科护理中梳理每章节典型护理操作。以“新生儿沐浴”为例,实训课堂中培养学生人文理念养成,教师在示范新生儿沐浴时,要明确告诉学生必须使用婴儿专用沐浴露、润肤油等,以免对新生儿皮肤造成伤害;在抱新生儿的时候应该要对头颈部进行保护;在进入浴盆的时候除强调安全性外,应事先准备婴幼儿喜爱的戏水玩具,给予宝宝呵护、安慰,减少入水的恐惧;婴儿抱出浴盆后立即包裹干净大浴巾,防止着凉。另外,教师在模拟临床操作的时候,正确指导学生,强调在整个过程中注重和婴儿交流,爱护模型,动作要细致、轻柔,对一些人文关怀精神缺失的行为,如随意放置婴儿模型、不爱惜模型、操作时动作粗暴等行为,要及时纠正和正确引导。
3.开设多种公共选修课,丰富护生人文素养知识,强化人文关怀
临床儿科工作不仅仅需要过硬的儿科护理专业知识,更需要懂得儿童心理学、儿童社会学、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一旦在这些知识上有所欠缺,必然会导致人文关怀的不足。游戏是儿童天然而重要的活动,是他们认识世界和自己的重要途径。我校通过开设《0~6岁儿童启蒙教育》《给宝贝最好的健康照护》《婴幼儿发展与教养策略》等一些公共选修课,培养护生学习婴幼儿心理学、幼儿游戏设计等多方面人文素养知识。另外,在儿科护理实训室中,专门布置一间宽敞明亮、饶有趣味充满游戏气氛的游戏室,里面放置儿童玩具、图书、录音机等,供公共课等相关课程实训使用,将游戏融入儿科整体护理中。 (二)课外育人途径
1.医院临床见习、实习,进一步实践人文关怀理念
从课程教学实践方法上,“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实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6]。护生在见习、实习的时候,通过具有临床丰富经验的带教老师的示范教育,在亲身体验当中进一步提高其自身人文素养。如,对腹泻的患儿进行头皮静脉输液,因为小儿年龄较小,血管较细,常伴有脱水,给穿刺增添一定的难度,护士在穿刺之前就要做好相关的沟通工作,以免引起患儿父母过度焦虑。
护生对患儿应多抚觸、搂抱,对稍大一些的儿童可通过讲故事、玩游戏等调节护患关系。在日常护理中,要注意使用恰当的语言和方式进行沟通,包括安慰和鼓励患儿、适度表扬、适当解释等。良好的沟通既体现了人文关怀,又减少了不必要的护患矛盾。
2.定期安排幼儿园等机构,服务中培养人文关怀精神
为了拓宽护生的知识面,使其进一步了解小儿的心理特点及行为,教师可组织护生赴社区幼儿园与婴幼儿亲密接触,让护生亲身体验照顾婴幼儿,在陪伴时想办法让孩子配合,探索与婴幼儿及家长有效的沟通方式,理解家长对婴幼儿健康的关注,宣教育儿知识。让护生从家长和孩子的现场反应来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和护理技巧,培养人文关怀精神。
(三)线下分享、交流
在上述课外实践过程中,请学生写下见习日记,拍照片、微视频等,并上传到班级qq群、微信群,互相分享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进一步加强人文理念培养。
(一)研究对象
选取我校高职护理专业2017级2个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20岁。按班级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对照组52人,研究组50人。对照组、研究组护生的相关资料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研究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教学,研究组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再给予基于人文关怀的思想品德教育,o编制的关怀能力量表(caringabilityinventory,cai),评估两组的关怀能力,此量表总共包括37个条目,分为勇气、耐心和认知3个维度,采用likert7级评分法,“非常同意”为7分,“完全反对”为1分,cai总分为37~256分,各维度分值:认知14~98分,勇气为13~91分,耐心为10~70分。得分越高,表示护士的各维度关怀能力越好。采取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组间比较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两组人文关怀能力比较,培训前对照组、研究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培训后研究组的人文关怀能力各维度得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四)讨论分析
研究组学生在进行儿科护理课程学习过程中,授课教师除传授知识技能外,更注重人文关怀思想品德教育,加强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结合不同教学内容,采取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实训课、临床职场见习、实习,面对面和患儿及家属接触,进一步提高人文关怀能力,通过线上线下典型的人文关怀知识、案例的分享,进一步促进人文关怀素养的养成。通过上述基于人文关怀的儿科护理课程思政的学习,研究组50名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得到了提高,于对照组相比有了较明显的进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也是每一位专业课教师的任务。培养护生的医学职业教育,既要传授精湛的专业知识技能,又要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关怀素养、医德高尚的医护工作者。我们在实施儿科护理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从思政教育目标、教学设计、实践路径、成效分析四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为把学生培养成德术双馨的儿科护士工作者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殷樟凤,朱姬莹.课程思政对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现代医生,2018,56(5):129-133
[2]咸菁,宋宝剑,何东伟.基于课程思政的二手车鉴定与评估课程设计,2018,26(4):142-143.
[3]mccancetv,mckeanahp,:rs,1999,30(6):1388-1395.
[4]黄弋冰.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07(6).
[5]孙钟,陈虹.护理关怀能力培养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79-81.
[6]柏晓玲,楼婷,江智霞,等.基于儒家思想的护理人文关怀理论模型构建[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20):1563-1566.
儿科护理课程思政元素篇二
摘要:以“新生儿护理”为例,以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人际沟通技能和心理护理技能三大护理核心能力为主要任务,对接临床工作情境,对“新生儿护理”进行教学设计,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儿童护理;教学设计
儿童护理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保健、疾病防治和护理的学科。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通过专业建设委员会专家共同论证,构建“平台课程+专业岗位方向模块课程+职业素质拓展”课程体系,打破传统基础、临床、实习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按“生命周期模式”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以医学基础课程如正常人体结构、常用护理技术等为先导,为后期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职业拓展课程打下基础。
1整体教学设计
1.1教学分析。1.1.1学情分析。本次授课对象为高职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以女生为主,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手段收集并分析学生非智力因素,结果表明学生对未知内容有强烈求知欲,但碎片化思维明显,人文关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欠缺[1-2],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其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喜欢多媒体、动画、情境模拟等信息化教学。学生已经学习了医学基础课程以及儿童护理课程中新生儿部分的内容。网络教学平台学习记录显示,学生已经具备新生儿分类、新生儿健康检查评估方法等基础知识。新生儿及早产儿的生理特点比较抽象,传统护理技能操作训练难以模拟,新生儿护理理念、技术、设备日新月异,操作标准与要求更新快,同时很多学生没有接触新生儿的经历,对新生儿出生的概念仅来自影视或文学作品。学生对新生儿基础特点理论知识缺乏学习兴趣,但动手意愿比较强,因新生儿科室环境的特殊性,教师难以带学生进行临床现场观摩。1.1.2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内容。依据高职办学宗旨,对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结合“1+x证书”制度,以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为主线,基于儿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并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将课程内容整合为3个模块,有3个学习单元,14个学习任务。(2)教学目标。基于职业岗位需求、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3],设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能描述新生儿分类、生理特点和一般护理措施;能描述新生儿即时处理步骤,能叙述足月儿与早产儿的区别;能叙述阿氏评分标准;能说出窒息复苏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能描述新生儿沐浴和抚触的操作前准备,能叙述新生儿沐浴和抚触的注意事项,能叙述窒息复苏的评估内容。②能力目标:会识别足月儿与早产儿,能运用有关知识制订新生儿常规处理计划并为新生儿及其家庭提供整体护理,能根据阿氏评分标准为新生儿正确评分;能准确判断窒息程度并规范操作窒息复苏;能正确进行新生儿沐浴和抚触操作前准备;能独自完整、流利进行新生儿沐浴和抚触操作;能团队合作演练窒息复苏。③情感目标:培养安全意识、信息素养,树立爱婴观念,培养临床思维能力。(3)教学重、难点。①教学重点:早产与足月儿的区别,窒息复苏流程,沐浴抚触操作过程。②教学难点:新生儿即时处理步骤,新生儿窒息复苏操作,具备初步辨识新生儿窒息程度的能力,同时关注社会热点,即新生儿早期保健、人文关怀等。1.2教学策略。1.2.1教学方法。本次课的教学理念运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结合学情特点,以案例为载体,新生儿护理为主线,科学设计课前导学、课中学练、课后拓展教学环节,采用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教室与实训室互相融合的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做中教、做中学,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课堂教学依托课程网站、虚拟仿真软件等,突破教学重、难点,运用示范教学、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方法,将教学过程延伸到课后。1.2.2教学设计思路。课程内容以“家庭为中心”及“儿童发展理论”为主轴,具体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人际沟通技能和心理护理技能三大护理核心能力为主要任务。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合理采用各种教学策略,同时借助儿童护理网络教学平台、微课、动画等信息化资源及手段,提高学生新生儿护理操作技能,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构建高效课堂。1.2.3教学资源。授课地点为儿科护理实训中心,中心创建仿真教学环境,配置触控一体机、录播系统、无线网络等。以循序渐进、稳步提高为原则,采取选用、引进和自编相结合的措施进行教材建设。选用教材是“十三五”规划教材《儿科护理学》第三版,将内容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行业标准,“1+x”证书制度和技能大赛相关要求,重新整合原有章节,结合具体临床病例,遵循护士实际工作流程开展项目教学。我校妇儿教研组成员制订配套的实训大纲,编写《实训指导手册》。此手册每一个实训项目附有考核程序标准,同时在每项护理操作中设置了操作场景[4],要求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具体情境中进行操作训练。
2教学实施过程
2.1课前导学。学生登录超星平台,自主学习本课相关导学资源,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学习任务、熟悉操作步骤。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新生儿的特点,并完成在线测试,教师根据学生测试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2.2课中学练。教学中借助超星平台,直播医院助产新生儿工作场景,使学生真正“进入临床”“融入临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并讨论,制订处理流程图,上传超星平台。随机选择一组学生展示本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补充及提出修改意见。接着教师进行示范操作,学生体验即时处理场景,然后学生实操演练,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最后随机抽取小组进行现场模拟演练,教师担任标准化病人,师生共同点评、连线专家点评,归纳要点,同时开展远程职业体验[5],让学生看到弱小的新生儿独自面对nicu的医疗环境,培养同理心。2.3课后拓展。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对课程内容进行延伸思考。学生领取仿真婴儿(会哭闹、饥饿、夜哺等)回宿舍进行为期一天一夜的连续照护,连续照护过程中学生及时记录感受并在结束后进行座谈,谈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教师聆听并依次指导学生移情和慎独的照护理念,要做到以婴儿为中心,并根据其特点关怀照护对象[5]。儿童节、儿童疾病防控日组织学生举办相应主题的小讲座、制作宣传海报、自制科普宣传资料、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等,把学习延伸到课堂外,并计入考核,真正了解新生儿护理特点,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爱婴观念,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每个护理细节中。2.4教学评价。基于互联网平台,采用“线上+线下”评价、“期末+过程性”评价、“知识+能力”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学生使用新生儿高级模拟人进行学习成果展示,案例情景模拟和高仿真外观及生命体征数据显示,让学生体验nicu工作的急迫性和重要性,教师也可通过结局指标获得直观感受、客观评价。此外,综合实训采用osce模式[8],由监考人员从病例库中抽取病例并最大化模拟新生儿病理、生理变化等,并为学生提供操作所需物品,让其自主分析病情并进行护理操作,考核其案例分析、专业操作技术和护理措施实施能力。
3教学效果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本次教学对象中,80%的学生对“学会知识”“获得技能”“激发兴趣”3个方面的正面评价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法的学生,主要表现为:(1)学生课堂主动提问和自行开展讨论的学生明显增多。(2)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明显提高,完成作业的正确率和技能考核的熟练度均有所提高。(3)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能力增强,能及时发现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可积极探索解决办法。(4)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实践能力得到加强,能在实践中不断自主创新,有很多创意和想法。另外,学生人际沟通技能和心理护理技能均有所提升。
4特色与创新
4.1教材重构。教材章节设计中,新生儿内容与常用护理技术进行重新整合,同时为培养学生临床护理思维,将教学设计与临床实际场景任务相结合,如将“新生儿护理内容”设计连续性案例:新生儿出生后的即时处理—常规护理—连续护理,创设教学情景,将教学主线设计为“新生儿降生记”—“准妈妈的担心”—“争分夺秒要他哭”—“从揪心到平安”。4.2融合多种信息手段。以儿童护理网络教学平台、智能互动版小儿急救模拟人及多室合一系统为载体,整合学习资源,以学生为主体,有效实现学生“学中做、做中学”的目标。差异化的教学和多元化的评价更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真正实现学习工具智能化、学习要求差异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评价多元化。4.3渗透“以职业为导向”的素质教育。在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播放窒息患儿急救视频,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患儿病情的危急、家属的恐惧和医护人员抢救患儿的紧迫感,培养学生的同情心与责任感。在课后通过儿童节、儿童疾病防控日组织学生举办相应主题的小讲座、制作宣传海报、手绘科普宣传资料、参加社区实践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培养学生爱婴观念。4.4评价方式多元化。教学评价上,构建了课前、课中、课后评价相结合的、注重学习全过程的综合评价体系。教师、学生、临床专家评价共同参与学生专业信念价值、专业知识技能与人文关怀素养能力的实时、多元评价。
5反思与改进
5.1不足之处。(1)案例情境及标准化病人模拟欠真实。(2)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缺乏沟通交流,学生应变能力及对新生儿的人文关怀有所欠缺。(3)考核流程不够规范化。(4)同一小组中个别学生存有依赖心理,小组任务参与程度较低。5.2改进思路。(1)鼓励教师积极完善知识结构,主动关注课程新的知识点,从而达到自我完善和提高,为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做好必要的准备。(2)组织教师进行统一标准化病人培训。(3)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监测学生表现,并在教学评价上予以体现。
参考文献:
[1]周瑞芳,王卉,姚阳.等,高职学生实习期间人文关怀能力的调查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12):21-23.
[2]徐志芳.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与人文关怀能力的关系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5):128-131.
[3]陆娴.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儿科护理教学设计与实践:以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75-77.
[4]曹楠.“互联网+”背景下cdio教学模式在高职学生外科护理技能实训中的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4):103-105.
[5]柏道梁.以核心能力为理论框架的儿童护理教学设计:台北护理健康大学儿童护理学生培养与教学方法经验分享的感悟与启发[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3):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