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全英文教案 初中英文试讲教案万能篇一
试讲人:谭笑
知识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解法
重点、难点:二元一次方程四种解法,直接开平方、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
教学
形式:例题演示,加深印象!学完即用,巩固记忆!你问我答,有来有往!1、自我介绍:30s 大家下午好!我叫谭笑,2014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学的行政管理,现在教的是初中数学,希望能与大家有一个愉快的下午!
2、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系数、根的判别式:8min30s 我们今天的课堂内容是复习一元二次方程。首先请同学们看黑板上的这4个等式,请判断等式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是请说出该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以及常数项:
(1)x²-10x+9=0 是 1-10 9(2)x²+2=0 是 1 0 2(3)ax²+bx+c=0 不是 a必须不等于0(追问为什么)
(4)3x²-5x=3x² 不是 整理式子得-5x=0所以为一元一次方程(追问为什么)好,同学们都回答得非常好!那么我们所说的一元二次方程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从它的名字可以得出它的定义!一元:只含一个未知数
二次:含未知数项的最高次数为2 方程:一个等式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²+bx+c=0(a≠0)其中,a为二次项系数、b为一次项系数、c为常数项。记住,a一定不为0,b、c都有可能等于0,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多种多样,所以大家要注意找系数时先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式!至于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有没有根怎么判断,有同学能告诉老师吗?(没有就自己讲),好非常好!我们知道δ是等于b2-4ac的,当δ>0时,方程有2个不相同的实数根;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同的实数根;当δ<0时,方程无实根。那我们在求方程根之前先利用δ判断一下根的情况,如果小于0,那么就直接判断无解,如果大于等于0,则需要进一步求方程根。
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0min 那说到求方程的根我们究竟学了几种求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方法呢?我知道同学们肯定心里有答案,就让老师为你们一一梳理~(1)直接开方法
遇到形如x²=n的二元一次方程,可以直接使用开方法来求解。若n<0,方程无解;若n=0,则x=0,若n>0,则x=±n。同学们能明白吗?(2)配方法 大家觉得直接开平方好不好用?简不简单?那大家肯定都想用直接开方法来做题,是吧?当然,中考题简单也不至于这么简单~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配方法来将方程往完全平方形式变化。配方法我们通过2道例题来巩固一下: 简单的一眼看出来的:x²-2x+1=0(x-1)²=0(让同学回答)需要变换的:2x²+4x-8=0 步骤: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左右同除2得:x²+2x-4=0 将常数项移到等号右边得:x²+2x=4 左右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得:x²+2x+1=4+1 所以有方程为:(x+1)²=5 形似 x²=n 然后用直接开平方解得x+1=±5 x=±5-1
大家能听懂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道练习题,2min时间,大家一起报个答案给我!
题目:1/2x²-5x-1=0 答案:x=±7+5 大家都会做吗?还需要讲解详细步骤吗?
(3)讲完了直接开方法、配方法之后我们来讲一个万能的公式法。只要知道abc,没有公式法求不出来的解,当然啦,除非是无解~ 首先,公式法里面的公式大家还记得吗? x=(-b±b2-4ac)/2a 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呢?有同学知道的吗?就是将一般式配方法得到的x的表达式,大家记住,会用就可以了,如果有兴趣可以课后试着用配方法进行推导,也欢迎课后找我探讨~这个公式法用起来非常简单,一找数、二代入、三化简。我们来做一道简单的例题: 3x²-2x-4=0 其中a=3,b=-2,c=-4 带入公式得:x=((-(-2))±(2)2-4*(-4)*3/(2*3)化简得:x1=(1-13)/3 x2=(1+13)/3 同学们你们解对了吗?
使用公式法时要注意的点:系数的符号要看准、代入和化简要细心,不要马失前蹄哈~(4)今天的第四种解方程的方法叫因式分解法。因式分解大家会吗?好那今天由我来带大家一起见识一下因式分解的魅力!
简单来说,因式分解就是将多项式化为式子的乘积形式。比如说ab+a²b可以化成ab(1+a)的乘积形式。
那么对于二元一次方程,我们的目标是要将其化成(mx+a)*(nx+b)=0 这样就可以解出x=-a/m x=-b/n 我们一起做一个例题巩固一下:4x²+5x+1=0 则可以化成4x²+x+4x+1=0 x(4x+1)+(4x+1)=0(x+1)(4x+1)=0 所以有x=-1 x=-1/4 同学们都能明白吗?就是找出公因式,将多项式化为因式的乘积形式从而求解。练习题:x²-5x+6=0 x=2 x=3 x²-9=0 x=3 x=-3
4、
:1min 好,复习完了二元一次方程我们熟知它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项最高次数为2的等式,叫做二元一次方程。我们还要会找abc系数,会用δ=b²-4ac来判别方程实根的情况。还需要熟悉四种方程的解法,这是中考的重点考察内容。当然,具体用哪一种解题方法就需要结合具体的题目来选择了。如果形式简单可以直接用开平方则直接用开平方,否则首选因式分解法,再者选择配方法,最后的底线是公式法~当然每个人的习惯不一样,熟悉的方法也不一样,同学们可以自行选择万无一失的方法,像老师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用公式法,哈哈哈哈~好啦,上完这一个复习课希望大家都能有收获!同时非常感谢同学们能够来上我的第一堂课,以后一定会有第二堂、第三堂...欢迎课后骚扰~联系方式:*** 联系邮箱:samantha_tan@ wechat:smiletantan
初中全英文教案 初中英文试讲教案万能篇二
初中历史教案试讲模板
【篇1:面试试讲教案万能模板】
面试试讲教案万能模板
教学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它要求教师灵活应变,因材施教。但是教案的撰写,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其内容一般包括课程名称、课型、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具、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下面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网的小编将对这一部分内容作简要的介绍,希望对各位面试有所帮助!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即所授课的名称。
二、课型、课时
课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教案中常见的有讲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实验课、示范课、研讨课、汇报课、观摩课、优质课、录像课等等。
课时主要是指授课内容要在几个课时内完成。
三、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课题或课时的教学内容而提出的,是指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应达到的具体目标或教师应完成的教学任务。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部分,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考虑传授给学生哪些知识,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切合学生学习实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在授课时必须着重讲解和分析的内容。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经过自学还不能理解或理解有较大困难的内容。
在编写教案时,教师既要抓住、抓准教学难点,并考虑采用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以扫除学生理解教材的障碍;又要抓住、抓准教学重点,正确适当地处理好教材,以保证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五、教具 教具又称教具准备,是指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如多媒体、模型、标本、实物、音像等。
六、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如课堂的提问、讨论、启发、自学、演示、演讲、辩论等。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制定的具体的教学步骤和措施。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的核心和主体,编写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及教材的具体情况,该详则详,该略则略,做到内容充实、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利于教学。
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要环环相扣、步步衔接,把教学活动连成整体,以保证顺利地完成各项预定的教学任务。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导入
导入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从而形成适宜的学习心理准备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导入的恰当使用对一堂课有导向和奠基的作用。常用的导入方式包括序言导入、尝试导入、演示导入、故事导入、提问导入、范例导入六种。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尽量使导入新颖活泼,精当概括,吸引学生。2.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是编写教案的主要环节。教师在设计这一部分时,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设想怎样提出问题,如何逐步启发、诱导学生理解新知;怎么教会学生掌握重点、难点以及完成课程内容所需的时间和具体的安排。3.巩固练习
必要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因此,练习的设计要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具体还要考虑练习的进行方式,是教师还是学生板演。如果是学生,应该让谁上黑板板演,这一环节应控制在多长时间内等。4.归纳小结
归纳小结,即是在所授课将要结束时,由教师或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要点的回顾。教师在设计时可考虑实际需要,简单明了,适时总结。
八、作业设计 作业是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对课堂中的教学内容的掌握,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现有知识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地部署课外练习或任务的一种方式。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实现教学目标不可缺少的环节。作业设计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如书面作业、探究讨论式作业、实践摸索式作业、情境表演式作业、阅读复习等。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紧扣教学内容,适当联系旧知,循序渐进。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学习成就感。
九、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为了配合讲授,在黑板上运用文字、图画和表格等视觉符号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它具有提示、强化、示范、解析、直观、总括的作用。教师在设计板书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布局合理、时机合适,要与讲课的内容、进度相结合。十、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教案执行情况的经验总结,其目的在于改进和调整教案,为下一轮授课的进行提供更加良好的教学方案。这就要求教师全面审视教学过程,注意对意外发现、点滴收获以及个别疏漏、补充的方法等内容进行记录并仔细分析。
以上内容仅供各位备考之用。这一模板并不是固定不变,大家应根据自身的实际灵活应用,尽量多点实践,将理论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去。这样才能在考场上临危不乱,以最佳状态去应试!
【篇2:试讲模板】
教案编写没有固定的模式,其内容一般包括课程名称、课型、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具、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
试讲(模拟课堂教学)教案模板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即所授课的名称。
二、课型、课时
课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也是多种多样的。
在教案中常见的有讲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实验课、示范课、研讨课、汇报课、观摩课、优质课、录像课等等。课时主要是指授课内容要在几个课时内完成。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课题或课时的教学内容而提出的,是指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应达到的具体目标或教师应完成的教学任务。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部分,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考虑传授给学生哪些知识,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切合学生学习实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在授课时必须着重讲解和分析的内容。教学难点,是指学生经过自学还不能理解或理解有较大困难的内容。
在编写教案时,教师既要抓住、抓准教学难点,并考虑采用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以扫除学生理解教材的障碍;又要抓住、抓准教学重点,正确适当地处理好教材,以保证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五、教具
教具又称教具准备,是指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如多媒体、模型、标本、实物、音像等。
六、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如课堂的提问、讨论、启发、自学、演示、演讲、辩论等。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制定的具体的教学步骤和措施。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的核心和主体,编写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及教材的具体情况,该详则详,该略则略,做到内容充实、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利于教学。
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要环环相扣、步步衔接,把教学活动连成整体,以保证顺利地完成各项预定的教学任务。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导入
导入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从而形成适宜的学习心理准备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导入的恰当使用对一堂课有导向和奠基的作用。常用的导入方式包括序言导入、尝试导入、演示导入、故事导入、提问导入、范例导入六种。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尽量使导入新颖活泼,精当概括,吸引学生。2.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是编写教案的主要环节。教师在设计这一部分时,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设想怎样提出问题,如何逐步启发、诱导学生理解新知;怎么教会学生掌握重点、难点以及完成课程内容所需的时间和具体的安排。3.巩固练习
必要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因此,练习的设计要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具体还要考虑练习的进行方式,是教师还是学生板演。如果是学生,应该让谁上黑板板演,这一环节应控制在多长时间内等。4.归纳小结
归纳小结即是在所授课将要结束时,由教师或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要点的回顾。教师在设计时可考虑实际需要,简单明了,适时总结。
八、作业设计
作业是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对课堂中的教学内容的掌握,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现有知识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地部署课外练习或任务的一种方式。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实现教学目标不可缺少的环节。作业设计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如书面作业、探究讨论式作业、实践摸索式作业、情境表演式作业、阅读复习等。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紧扣教学内容,适当联系旧知,循序渐进。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学习成就感。
九、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为了配合讲授,在黑板上运用文字、图画和表格等视觉符号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它具有提示、强化、示范、解析、直观、总括的作用。教师在设计板书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布局合理、时机合适,要与讲课的内容、进度相结合。
十、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教案执行情况的经验总结,其目的在于改进和调整教案,为下一轮授课的进行提供更加良好的教学方案。这就要求教师全面审视教学过程,注意对意外发现、点滴收获以及个别疏漏、补充的方法等内容进行记录并仔细分析。
七、答辩
答辩不仅是对笔试测试效果的补充和扩展,而且是考官与考生直接进行“双向沟通”的过程,是在笔试基础上进一步考察考生的能力素质、工作经验等综合情况的过程,它给了主试一个全面、客观的立体形象,为选拔合适人才提供了重要依据。
答辩题一般分共性和个性两类。抽签答辩题(即共性题)是根据需要试前确定一些要考生回答的问题,制成题签,考生入场后通过现场抽签向考官解答题签上提出的问题;随机试题(即个性题)是针对考生的不同经历,依据岗位要求,制定出能预测考生学习经历、工作经验、态度、能力等方面的状况或水平的试题,由考官在随机提问时提出,并根据临场情况追问。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课程标准
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意义,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通过辩论,培养辩论能力和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处理不同意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联系社会主义制度,认识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通过新中国前后外交状况变化的对比,认识新中国在外交方面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社会所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通过分析比较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外交政策,了解周总理高超的外交艺术,逐步培养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和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认识政治和经济是密切相关的,以法治国、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完善。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的学习,认识新中国的外交是以热爱和平而又不畏强暴的崭新面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及其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万隆会议的史实。
(二)难点:如何采取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宪法、原则、会议这些枯燥、理性的知识产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教学准备
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影视资料,制作有关课件。搜集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外交状况和万隆会议的相关资料,模拟万隆会议辩论会。
五、教学方法
比较法、模拟场景法、讨论法、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法、学生自主学习法、质疑法。
六、板书设计
1.新中国的内政: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颁布,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新中国的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万隆会议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新中国的内政
教师请学生们观看多媒体(或录像)播放的有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通过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纪录片片段。
学生观看录像,了解会议的大概内容,感受会场的气氛,提起学习兴趣。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学生通过快速抢答等形式,将从纪录片中所获得的信息说出来,如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出席会议的主要领导人以及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时间、名称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进一步质疑):大家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什么没有马上颁布宪法呢?
引导学生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处境,三大改造是否完成,国家正由新民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等方面来思考回答。(注意不宜过多地解释,点到为止,避免难繁)
同时要学生明确:尽管没能马上颁布《宪法》,但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联系已有的知识,温故知新)
教师: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同学们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不过,大家一定还想做更深入的探讨,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思路,提出你们自己想进一步了解的问题来。
学生:思考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后的成功感,培养主动探求知识的意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课堂具有开放性)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查阅的资料,同学之间互相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可参与其中,穿插引导,纠正错误等。(师生互动,共同探讨,同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课程标准进行问答,不能远离教学重点,并且要调控课堂秩序,把握时间)
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看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的颁布有什么意义”。(该问题学生难以理解,故做进一步的分析)
学生:可围绕分析社会主义有哪些基本特征,归纳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是人民权利最重要的法律保障等。
新中国的外交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不但完善了社会主义法治,而且在外交上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学习本目之前,老师先给同学们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所搜集的资料一起来解决。
教师屏幕展示问题:
1.新中国成立前的外交状况怎样??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什么影响? 学生:(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分组进行讨论,也可以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学生分小组时,应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适当的组合:如默默无闻型和社交型的分配在一起,厌学型和努力学习型的分配在一起,效果会好些,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关于新中国成立前的外交状况,通过学生介绍自己所搜集并整理好的资料,师生一起进行对比并得出结论: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迅速肃清了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把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一扫而光。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有苏联等17个国家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通过介绍和对比,学生深切感受到新中国在外交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可以从建国之初面临的国际环境和新中国开展外交工作的目的进行分析。
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可利用竞赛等方式,使学生尽快掌握。(不能忽视重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万隆会议
辩论会可由六名同学组成,其中一名同学做主持人,一名同学扮演周恩来,两名同学代表亚洲政府首脑,另两名同学代表非洲政府首脑。
学生通过课前搜集、查阅的资料,根据万隆会议的主要内容举行小型辩论会,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辩论过程中,要求学生辩之有理,辩之有据,不要使用过激语言。
辩论之后,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主要围绕:
1.万隆会议是在什么情况下召开的?有哪些代表参加?
(学生要认识到万隆会议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2.在这次会议中,他们的共同愿望是什么?
3.在会议中为什么会出现矛盾?周恩来是怎样解决的?
4.周恩来创造性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请问“同”指什么?“异”指什么? (通过解答,学生在兴趣中将万隆会议的主要内容理顺出来,教师要注意引导和提炼)在解决了一系列万隆会议的知识点之后,教师可继续提出问题:你从周恩来身上能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中体验周恩来的超群智慧和争取和平的勇气和胆识。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不同意见的能力,从而不断地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教师:由于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外交上所取得的成就举不胜举。请同学们举出你所知道的事例来加以说明。
学生:举例。可举出如:
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反映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实力。
2.中国申奥成功,说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我国举办奥运会将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交往,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通过举例,联系现实,更能深刻体验到中国在国际地位上的不断提高。引导学生注意历史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关注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在互动交流中,增强自强自立、勤奋学习和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课堂小结
教学评价
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评。
初中全英文教案 初中英文试讲教案万能篇三
初中数学试讲教案模板
初中数学试讲教案模板
【篇1:教师招聘面试教案(初中数学)】
教师招聘面试教案——初中数学
11.2.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利用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会应用“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边边边”判定全等三角形的过程,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三、重、难点与关键
(一)重点:掌握“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二)难点: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学会综合分析法.
(三)关键:掌握图形特征,寻找适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
四、教具准备
一块形状如图1所示的硬纸片,直尺,圆规.
五、教学方法
采用“操作──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形成直观形象.
六、教学过程
(一)设疑求解,操作感知
问题提出: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损坏后,只剩下如图2所示的残片,?你对图中的残片作哪些测量,就可以割取符合规格的三角形玻璃,与同伴交流.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方法如下:可以将图1?的玻璃碎片放在一块纸板上,然后用直尺和铅笔或水笔画出一块完整的三角形.如图2,?剪下模板就可去割玻璃了.
【理论认知】
如果△abc≌△a′b′c′,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反之,?如果△abc与△a′b′c′满足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即ab=a′b′,bc=b′c′,ca=c′a′,∠a=∠a′,∠b=∠b′,∠c=∠c′.
这六个条件,就能保证△abc≌△a′b′c′,从刚才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只要两个三角形三条对应边相等,就可以保证这两块三角形全等.
信不信?
【作图验证】(用直尺和圆规)
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出的△a′b′c′剪下来,放在△abc上,它们能完全重合吗?(即全等吗)
【学生活动】拿出直尺和圆规按上面的要求作图,并验证.(如课本图11.2-2所示)
画一个△a′b′c′,使a′b′=ab′,a′c′=ac,b′c′=bc:
1.画线段取b′c′=bc;
2.分别以b′、c′为圆心,线段ab、ac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a′;
3.连接线段a′b′、a′c′.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引入课题:“上述的生活实例和尺规作图的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
【学生活动】在思考、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归纳出下面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
(1)判定方法: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
(2)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三角形全等.
【评析】通过学生全过程的画图、观察、比较、交流等,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边边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同时增强了数学体验.
(二)范例点击,应用所学
【例1】如课本图11.2─3所示,△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教师板书)
【教师活动】分析例1,分析:要证明△abd≌△acd,可看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对应相等.
证明:∵d是bc的中点,∴bd=cd
在△abd和△acd中
∴△abd≌△acd().
【评析】符号“∵”表示“因为”,“∴”表示“所以”;从例1可以看出,?证明是由题设(已知)出发,经过一步步的推理,最后推出结论(求证)正确的过程.书写中注意对应顶点要写在同一个位置上,哪个三角形先写,哪个三角形的边就先写.
(三)实践应用,合作学习
【问题思考】
已知ac=fe,bc=de,点a、d、b、f在直线上,ad=fb(如图所示),要用“边边边”证明△abc≌△fde,除了已知中的ac=fe,bc=de以外,还应该有什么条件?怎样才能得到这个条件?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巡视、引导学生,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后,再发言:“还应该有ab=fd,只要ad=fb两边都加上db即可得到ab=fd.”
【教学形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师生互动.
(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8练习.
【探研时空】
如图所示,ab=df,ac=de,be=cf,bc与ef相等吗??你能找到一对全等三角形吗?说明你的理由.(bc=ef,△abc≌△dfe)
(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1.全等三角形性质是什么?
2.正确地判断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利用全等三角形处理问题的基础,你是怎样掌握判断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3.“边边边”判定法告诉我们什么呢??(答:只要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度确定了,则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完全确定了,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1.课本p15习题11.2第1,2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七)板书设计
把黑板平均分成三份,左边部分板书“边边边”判定法,中间部分板书例题,右边部分板书练习.
(八)疑难解析
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已学过的重要结论.
【篇2:初中教师试讲必备: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下
册经典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下册经典教案)
1.1 勾股定理(一)一、教学目标
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2.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3.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其勤奋学习。二、重点、难点
1.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2.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例1(补充)通过对定理的证明,让学生确信定理的正确性;通过拼图,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个古老的精彩的证法,出自我国古代无名数学家之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例2使学生明确,图形经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四、课堂引入
目前世界上许多科学家正在试图寻找其他星球的?人?,为此向宇宙发出了许多信号,如地球上人类的语言、音乐、各种图形等。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发射一种反映勾股定理的图形,如果宇宙人是?文明人?,那么他们一定会识别这种语言的。这个事实可以说明勾股定理的重大意义。尤其是在两千年前,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让学生画一个直角边为3cm和4cm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出ab的长。
以上这个事实是我国古代3000多年前有一个叫商高的人发现的,他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段连结得一直角三角形,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直角三角形较短直角边(勾)的长是3,长的直角边(股)的长是4,那么斜边(弦)的长是5。再画一个两直角边为5和12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ab的长。
你是否发现32+42与52的关系,52+122和132的关系,即32+42=52,52+122=132,那么就有勾2+股2=弦2。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 五、例习题分析
分析:⑴让学生准备多个三角形模型,最好是有颜色的吹塑纸,让学生拼摆不同的形状,利用面积相等进行证明。⑵拼成如图所示,其等量关系为:4s△+s小正=s大正
a
b
4〓2ab+(b-a)2=c2,化简可证。
⑶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拼出不同的图形,进行证明。
⑷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达300余种。这个古老的精彩的证法,出自我国古代无名数学家之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分析:左右两边的正方形边长相等,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相等。左边s=4〓1/2ab+c2右边s=(a+b)2
左边和右边面积相等,即4〓1/2ab+c2=(a+b)2化简可证。b b
b
六、课堂练习
1勾股定理的具体内容是:。
b
b
e
⑴两锐角之间的关系:
⑵若d为斜边中点,则斜边中线 b
4.根据如图所示,利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七、课后练习
⑴c=。(已知a、b,求c)⑵a=。(已知b、c,求a)⑶b=。(已知a、c,求b)
2.如下表,表中所给的每行的三个数a、b、c,有a<b<c,试根据表中已有数的规律,写出当a=19时,b,c的值,并把b、c用含a的4.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d在cb的延长线上。求证:⑴ad2-ab2=bd〃cd
⑵若d在cb上,结论如何,试证明你的结论。课后反思: 八、参考答案 课堂练习
秒2cm的速度移动,问当p点
db c
3.∠b,钝角,锐角;4.提示:因为s梯形abcd = s△abe+ s△bce+ s△eda,又因为s梯形acdg=2(a+b)2,11111
s△bce= s△eda=2 ab,s△abe=2c2, 2(a+b)2=2〓2 ab+2c2。
课后练习1.⑴c=
b?a;⑵a=b?c;⑶b=c?a
222222
?a2?b2?c22
2a?1a?1
c?b?12.? ;则b=2,c=2;当a=19时,b=180,c=181。
3.5秒或10秒。4.提示:过a作ae⊥bc于e。1.2 勾股定理(二)
一、教学目标
1.会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2.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二、重点、难点
1.重点:勾股定理的简单计算。2.难点: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例1(补充)使学生熟悉定理的使用,刚开始使用定理,让学生画好图形,并标好图形,理清边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确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边都可以求出第三边。并学会利用不同的条件转化为已知两边求第三边。
例2(补充)让学生注意所给条件的不确定性,知道考虑问题要全面,体会分类讨论思想。
例3(补充)勾股定理的使用范围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因此注意要创造直角三角形,作高是常用的创造直角三角形的辅助线做法。让学生把前面学过的知识和新知识综合运用,提高综合能力。四、课堂引入
复习勾股定理的文字叙述;勾股定理的符号语言及变形。学习勾股定理重在应用。
要求学生能够自己画图,并正确标图。引导学生分析:欲求ab,可由ab=bd+cd,分别在两个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和特殊角,求出bd=3和ad=1。或欲求ab,可由ab?ac?bc,分别在两个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和特殊角,求出ac=2和bc=6。
讨论后,发现添臵ab边上的高这条辅助线,就可以求得ad,cd,bd,ab,bc及s△abc。让学生充分讨论还可以作其它辅助线吗?为什么?
小结:可见解一般三角形的问题常常通过作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并指出如何作辅助线? 解略。ba
d c
2d
c
a
48=43 ∵de2= ce2-cd2=42-22=12,∴de==23。
∴s四边形abcd=s△abe-s△cde=2ab〃be-2cd〃de=63
小结: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可转化为特殊图形求解,本题通过将图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把四边形面积转化为三角形面积之差。例4(教材p76页探究3)
分析:利用尺规作图和勾股定理画出数轴上的无理数点,进一步体会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的理论。变式训练:在数轴上画出表示六、课堂练习略
3?1,2?
2的点。
1.3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一、教学目标
1.体会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出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2.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
3.理解原命题、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及关系。二、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证明。2.难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例1(补充)使学生了解命题,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例2(p82探究)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好图形后剪下放到一起观察能否重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再通过探究理论证明方法,使实践上升到理论,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
例3(补充)使学生明确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步骤:①先判断那条边最大。②分别用代数方法计算出a2+b2和c2的值。③判断a2+b2和c2是否相等,若相等,则是直角三角形;若不相等,则不是直角三角形。四、课堂引入
创设情境:⑴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⑵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对比,从勾股定理的逆命题进行猜想。五、例习题分析
例1(补充)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这些命题的逆命题成立吗? ⑴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平行。
分析:⑴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说逆命题时注意将题设和结论调换即可,但要分清题设和结论,并注意语言的运用。⑵理顺他们之间的关系,原命题有真有假,逆命题也有真有假,可能都真,也可能一真一假,还可能都假。解略。
例2(p82探究)证明: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分析:⑴注意命题证明的格式,首先要根据题意画出图形,然后写已知求证。
⑵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现在只知道若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从而将问题转化为如何判断一个角是直角。
⑶利用已知条件作一个直角三角形,再证明和原三角形全等,使问题得以解决。
⑷先做直角,再截取两直角边相等,利用勾股定理计算斜边a1b1=c,则通过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证。
⑸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好图形后剪下放到一起观察能否重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再探究理论证明方法。充分利用这道题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由实践到理论学生更容易接受。证明略。
分析:⑴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步骤:①先判断那条边最大。②分别用代数方法计算出a2+b2和c2的值。③判断a2+b2和c2是否相等,若相等,则是直角三角形;若不相等,则不是直角三角形。
16.1.1从分数到分式 一、教学目标 b
a1 b
c
c1
1. 了解分式、有理式的概念.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2.难点: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三、课堂引入
s
200v
1.让学生填写p4[思考],学生自己依次填出:7,a,33,s.2.学生看p3的问题: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实践,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 请同学们跟着教师一起设未知数,列方程.设江水的流速为x千米/时.100
轮船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20
?v
小时,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20
?v
小时,所以20
?v
=20
?
3.以上的式子20?v,20?v,a,s,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例题讲解
p5例1.当x为何值时,分式有意义.[分析]已知分式有意义,就可以知道分式的分母不为零,进一步解 出字母x的取值范围.[提问]如果题目为:当x为何值时,分式无意义.你知道怎么解题吗?这样可以使学生一题二用,也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到分式及有关概念.(补充)例2.当m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m)mm?12(1)?m?1m?3
[分析] 分式的值为0时,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分母不能为零;○2分子为零,这样求出的m的解集中的公共部分,就是这类题目的解.m?1
[答案](1)m=0(2)m=2(3)m=1 六、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79?y
m?
48y?
321
9x+4, x , 20, 5, y,x?9 2.当x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5(3)2 3.当x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1)(2)(3)(1)
3(2)x?5x21?3xx?4x?x3?2xx?
2 16.1.2分式的基本性质
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2.会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二、重点、难点1.重点: 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2.难点: 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p7的例2是使学生观察等式左右的已知的分母(或分子),乘以或除以了什么整式,然后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相应地把分子(或分母)乘以或除以了这个整式,填到括号里作为答案,使分式的值不变.2.p9的例3、例4地目的是进一步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值得注意的是:约分是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最后的结果
2x?5x?77x
x?
要是最简分式;通分是要正确地确定各个分母的最简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教师要讲清方法,还要及时地纠正学生做题时出现的错误,使学生在做提示加深对相应概念及方法的理解.3.p11习题16.1的第5题是: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这一类题教材里没有例题,但它也是由分式的基本性质得出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是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应用之一,所以补充例5.四、课堂引入 153931.请同学们考虑:
与8 42024 15933
2.说出与4 与24208
3.提问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猜想出分式的基本性质.五、例题讲解 p7例2.填空:
[分析]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分子、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p11例3.约分:
[分析] 约分是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分式的分子、分母同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所以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分的结果
要是最简分式.p11例4.通分:
[分析] 通分要想确定各分式的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补充)例5.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6b?5a
?x
6n,?4y。,3y,?n,[分析]每个分式的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都有自己的符号,其中两个符号同时改变,分式的值不变.2m
?7m
?3x
?6b6b
?x
6n=6n,?4y=4y。解:?5a= 5a,3y=3y,?n=n,16.2分式的运算
16.2.1分式的乘除(一)
一、教学目标:理解分式乘除法的法则,会进行分式乘除运算.二、重点、难点
1.重点:会用分式乘除的法则进行运算.2.难点:灵活运用分式乘除的法则进行运算.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p13本节的引入还是用问题1求容积的高,问题2求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多少倍,这两个引例所得到的容积的x
2m2m
?7m7m
?3x3x
b??a????
n?倍.引出了分式的乘除法的实际存在的意义,高是abn,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m进一步引出p14[观察]
v
m
从分数的乘除法引导学生类比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但分析题意、列式子时,不易耽误太多时间.2.p14例1应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计算,注意计算的结果如能约分,应化简到最简.3.p14例2是较复杂的分式乘除,分式的分子、分母是多项式,应先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再进行约分.4.p14例3是应用题,题意也比较容易理解,式子也比较容易列出来,但要注意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可知a1,因此(a-1)2=a2-2a+1a2-2+1,即(a-1)2a2-1.这一点要给学生讲清楚,才能分析清楚?丰收2号?单位面积产量高.(或用求差法比较两代数式的大小)
四、课堂引入
v
1.出示p13本节的引入的问题1求容积的高ab
[引入]从上面的问题可知,有时需要分式运算的乘除.本节我们就讨论数量关系需要进行分式的乘除运算.我们先从分数的乘除入手,类比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p14[观察] 从上面的算式可以看到分式的乘除法法则.3.[提问] p14[思考]类比分数的乘除法法则,你能说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类似分数的乘除法法则得到分式的乘除法法则的结论.五、例题讲解 p14例1.[分析]这道例题就是直接应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运算.应该注意的是运算结果应约分到最简,还应注意在计算时跟整式运算一样,先判断运算符号,在计算结果.p15例2.[分析] 这道例题的分式的分子、分母是多项式,应先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再进行约分.结果的分母如果不是单一的多项式,而是多个多项式相乘是不必把它们展开.p15例.[分析]这道应用题有两问,第一问是:哪一种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最高?先分别求出?丰收1号?、?丰收2号?小麦试验田的面积,再
500
2?
m
b??a
???
n,问题2求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mn?倍.500
分别求出?丰收1号?、?丰收2号?小麦试验田的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是a?1、?a?1?,还要判断出以上两个分式的值,哪一个值更大.要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可知a1,因此(a-1)2=a2-2a+1a2-2+1,即(a-1)2a2-1,可得出?丰收2号?单位面积产量高.16.2.2分式的加减(一)
一、教学目标:(1)熟练地进行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2)会把异分母的分式通分,转化成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二、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地进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2.难点:熟练地进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 p18问题3是一个工程问题,题意比较简单,只是用字母n天来表示甲工程队完成一项工程的时间,乙工程队完成这一项工程的时间
【篇3:八年级
试讲模板】
xxx试讲教案模板
初中全英文教案 初中英文试讲教案万能篇四
初中地理试讲教案
用模板】
【面试模板】中学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通用模板 2016-12-28中人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
出题方向
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考查
试讲模版
1.导入(1.5 分钟)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这幅图片(或视频),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地貌、风俗、天气等)你们知道这样的现象是怎样出现的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 xxx,追溯世界的形成日记!2.新授(6 分钟)
(1)互动分组
带领大家开始分组讨论,每一列(变换形式)为一个小组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主题明确),给大家 5 分钟的时间相互交流,一会儿我们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来回答问题。分组时,老师注意要参与到讨论中对学生进行指导。
(2)就本课内容开始讲解
自然地理:分布地区;地形特征;形成原因;造成影响;旅游景点等。
人文地理:人口分布;人类的生活活动与地理环境;环境问题(保护环境)等。
注意:互动贯穿整个课堂,请同学回答问题时注意语言的规范性,例如,请最后排(前排)同学来回答;请举手举得最高(最快)的这位同学来回答;请左边的这位女同学来回答等,定语不要太多太复杂,同时手眼要同步看向(指向)该同学。3.课堂小结(1 分钟)
回顾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我们对自己生存的世界又多了一点认识,谁能站起来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 4.家庭作业(0.5 分钟)
同学们可以了解一下还有哪些地区有一样的现象,明天我们上课的时候大家一起分享一下!5.结束语 今天跟大家度过了愉快的一节课,我们下节课再见!
【篇2:初中地理试讲题目】
初中地理教师资格认定试讲题目
1、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两个框题。
2、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等高线地形图?一个框题。
3、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两个框题。
4、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一课时——?气候的地区差异?、?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两个框题。
5、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一课时完成)。
6、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二节自然环境》第一课时——?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一个框题。
7、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二节东南亚》第二课时——?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热带旅游胜地?两个框题。
8、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第一节中东》第一课时——?三洲五海之地?、?世界石油宝库?两个框题。
9、七年级下册《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第二节巴西》第一课时——?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发展中的工农业?两个框题。
10、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第一课时——?独特的 自然环境?一个框题。
11、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疆域》第一课时——?优越的地理位置?、?海陆兼备的大国?两个框题。
12、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第一课时——?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一个框题。
13、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第一课时——?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一个框题。
14、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三节水资源》第一课时——?时空分布不均?一个框题。
15、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二节农业》第一课时——?农业及其重要性?、?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两个框题。
16、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一课时完成)。 17、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第一课时——?山环水绕 沃野千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两个框题。
18、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一课时——?江海交汇之地?、?我国最大的城市群?两个框题。
19、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西北地区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一课时完成)。
20、八年级下册《第九章青藏地区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一课时完成)。
【篇3:地理微格试讲标准教案doc.】
院系:班级:姓名:学号: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知道自然界中的水的主要类型,大体分布特点、数量特点,在全球水资源中所占的比重,对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种水有一个从地理角度的了解,包括其类型,分布等。
2.理解个水体之间的的转换情况,正确掌握以河流补给为主体的各种水体之间的转化。
3.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三大过程,能够对水循环过程有一个大致的描述,对水循环中的过程进行具体的分类,并且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具体感知与应用。
4.大致理解水循环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数据与表图,讲解各种水体的分布和数量特征,给学生以直观感受。2.师生互动,以问答的形式、识图归纳的形式,师生共同探索关于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转化的知识。
3.课件动画演示,对河流的补给的部分知识和水循环的过程的知识,进行生动的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4.学生自主学习,对最后的水循环的意义的内容,同学结合前面已学知识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内容】自然界的水循环 1.相互联系的水体 ①各种水体的特征
②以河流补给为主体的水体转化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①三大水循环过程 ②水循环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水循环的三大过程。
【情感与价值目标】
通过对水循环知识的学习,一份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水体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培养知识对生活的热情,学会积极快乐的生活,另一方面,了解水资源树立正确的节水意识,培养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1.通过板书演示,展示以学生最直观的章节知识体系和知识的具体特点。 2.通过师生互动环节,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与感情,同时更适宜的传授课
堂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3.简单动画演示,让学生对难点知识更容易理解,去除学习中的知识死角,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直观明了。
4.通过向学生提问,让学生牢牢记住个知识的要点,并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做题。
【教案布局】
首先:指出本节课的课题;
其次:列出提纲,并标明重难点; 再次:分别予以讲解;
最后:总结知识并预习新课。
【教学媒体与工具】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材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初中全英文教案 初中英文试讲教案万能篇五
初中历史试讲教案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ourism共青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分团委员会 制
二〇一五年六月 contents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曾 霞《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教学设计 罗 阳《洋务运动》教学设计.......刘 英《朋友遍天下》教学设计...唐璇苓《外交关系的突破》教学设计........陈 超《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教学设计......卞 雪《美国南北战争》教学设计..蒋若昕《近代中华民族工业的兴起》教学设计......左学林说课讲课比赛教学设计 contents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江 鑫《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设计....张 雷《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文 燕《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学设计 王园坤《成吉思汗与忽必烈》教学设计..吴勇杭《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吴莎莉《秦朝的统一》教学设计 曹凤非《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教学设计..谭根明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2次印刷
曾 霞①
一、学情分析:(感性思维) 1.知识储备:
经过本专题前两课时的学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的相关史实有所了解,对二战的结局充满好奇。2.认知水平: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对战争的基本过程能理解,但对战争的是非善恶尚未能形成理性的判断。3.生活经验:
由于影视作品、书籍、网络以及父母长辈的影响,对二战有一些概念,但不完整也不全面。4.情感取向:
崇拜战争中的英雄、喜欢听老师讲历史故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了解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召开的时代背景,知道三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及与会国,理解三次会议的历史影响;
②记住诺曼底登陆的时间及行动国家,理解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历史作用;
③说出世界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的时间及标志,理解二战胜利的意义及二战的启示。① 曾霞,女,2012级2班历史学专业本科生。说课讲课一等奖、教学课件制作一等奖、说课讲课最佳人气奖、教师职业技能全能奖获得者。说课讲课比赛教学设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观看图片视频、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结合图片视频联系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引导分析二战胜利的意义和反思二战,培养学生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借助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的重大决定,让学生认识三次国际会议对打败法西斯国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树立国际意识;
②通过了解二战给世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使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保卫和平的信念;
③通过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相关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信念,认清历史发展的趋势,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德国和日本投降。2.教学难点: 二战的胜利的历史意义和二战的启示。
四、教法学法: 1.教法:
①图片视频:出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营造历史氛围。
②讲授法:教师对教材基本内容进行讲解。
①讨论法:学生讨论完成表格。
②阅读法: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归纳知识点。
③问题探究法:对二战胜利的历史意义及二战的启示进行探究学习。
五、教学过程:
【篇2:历史试讲教案《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历史试讲教案|《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欢迎来到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福建中公教育考试网提供真实可靠的福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考试最新资讯,包括招考公告、考录进程、考试培训、面试辅导、资料下载等。我们在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等着你回来。
小编推荐 教师考试面试备考指导|13个学科教案【汇总篇】(按住ctrl点击查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文学三杰”和“艺术三杰”及其代表作,了解人文主义的含义。 2.掌握十四五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性质、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史料研读、自主阅读等方法,归纳文艺复兴兴起的时间、主要人物及其作品。
2.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提高对历史问题探究、分析及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人文主义精神(提倡人性、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巨大贡献,认识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是经历磨难经过不懈努力而取得的,树立刻苦钻研、努力学习、勇于创新的信念和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文艺复兴兴起的背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三杰”、“艺术三杰”的主要作品及特点。
【难点】
文艺复兴的实质及影响。
三、教学方法
史料研读法,自主阅读法,小组讨论法等。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产生了一个影响欧洲历史进程的文化现象——文艺复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14、15世纪的意大利,探寻文艺复兴的足迹。(板书:第6课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背景
【过渡】通过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我们知道文艺复兴运动首先于意大利兴起,那大家是否思考过,为什么会首先在意大利兴起文艺复兴运动呢?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6—27页文字并结合课件展示的有关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的史料材料,提问: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背景是什么 ?
教师首先请一位同学回答:14、15世纪的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意大利留存有丰富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意大利统治阶层广纳贤才。
教师:这位同学的回答非常全面,说明他对历史信息的归纳总结能力非常强。
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文艺复兴最先兴起于意大利的历史背景,教师再次追问:为什么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留存丰富的古希腊罗马文化是文艺复兴兴起的背景呢?(教师可以适时提示学生从资产阶级与教会的矛盾,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内涵思考)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当时意大利民众对于金钱渴望的图片对比《圣经》中的教义“富人进入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困难”,帮助学生理解当时意大利的资产阶级与教会之间的矛盾。对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内涵的思考,学生可以回顾上节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中的知识来回答。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总结补充:经济基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文化环境——意大利丰厚的文化遗产;人才优势——意大利统治阶层广纳贤才;资产阶级与教会阶层矛盾激化。(二)文艺复兴运动
过渡句:我们学习了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背景,那我们现在再来看一下文艺复兴运动的内容。
1.“文学三杰”和“艺术三杰”
【过渡】在文艺复兴时期,有很多体现人文主义的作品涌现出来,请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这一时期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作品。
请学生阅读教材p27页第3段到p28页第3段的内容,然后完成多媒体课件中的内容,2.文艺复兴运动的传播与影响
【过渡】我们知道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意大利,但是却在全欧洲都开花结果了,文艺复兴运动是如何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的呢?在其他地区又产生了哪些成果呢?(1)文艺复兴的传播
教师请学生讲述文艺复兴传播的情况(学生课前有预习),老师总结:15世纪后期,新航路的发现刺激了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由意大利扩展到西欧的广大地区。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欧各国开花各国,涌现出了很多的优秀的反映人文主义思想的作品,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塞万提斯的《唐吉坷德》,拉伯雷的《巨人传》
(2)文艺复兴的影响
【过渡】文艺复兴运动对于欧洲世界的发展进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到底影响了欧洲哪些方面的发展呢?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及多媒体课件出示的资料,思考文艺复兴的影响,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当时和以后两个角度思考。
教师总结: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束缚,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宗教改革;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3.人文主义
【过渡】大家通过刚才的学习对于文艺复兴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那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到底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人文主义。教师提问到底什么是人文主义呢? 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宝座上的圣母》和《草地上的圣母》图片,请学生从人物表情、背景、画面风格等角度对这两幅图画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不同点。
高二的学生能够对于两幅画中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有比较强烈的认识。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认识到两幅画的不同之处在于拉斐尔的《草地上的圣母》体现的了人性的光芒。
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薄伽丘《十日谈》中的《裁判官的故事》,学生通过这个故事,了解到中世纪教会的腐败。
教师出示莎士比亚名作《仲夏夜之梦》的片段,学生通过这一片段,认识到人文主义的另一方面——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
通过教师讲授哥白尼发表“日心说”的故事,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当时的人们对于科学和理性的追求。
【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那么多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相比大家对于人文主义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下面请大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到底什么是人文主义,然后完成课件中的表格,并举例说明。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
最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板书总结: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崇尚理性和科学。
环节四:小结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从原因、内容、影响等方面对文艺复兴的知识进行回顾。
教师设计探究问题:请学生回去查阅相关资料,说说文艺复兴运动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情况,并思考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解放人类思想的作用。下节课请学生回答。(伽利略,“现代物理学之父”,改进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哥白尼,天文学家,提出了“日心说”;开普勒,“星星运动定律”。作用:沉重打击了教会的宇宙观,使得天文学从宗教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查看更多教案,推荐您阅读:教师考试面试备考指导|13个学科教案【汇总篇】(按住ctrl点击查看)
【篇3:2015临沂教师面试:面试试讲――初中历史
教案《北伐战争》】
2015临沂教师面试:面试试讲――初中历史教案《北伐战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和掌握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理解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制作和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提高动手能力、读图识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提升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材料,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提升阅读材料和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抢答和小组竞赛,锻炼竞争意识和应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积极参加,并由国共合作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感受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
环节一:导入
展示图片:孙中山的头像,然后请各小组根据课前复习总结抢答:孙中山在“五四运动”前领导的重大斗争。
教师总结:孙中山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五四运动”前,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先后领导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但斗争都失败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他亲眼目睹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不断壮大,开始了他一生中伟大的转变,1924年他改组了国民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即国民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国共合作领导了北伐战争,把国民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导入新课内容。
环节二:讲授新课
国共合作之后,在中共和苏联的帮助下孙中山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官学校。1.黄埔军校的建立
展示幻灯片(或自制投影仪图片):黄埔军校;军校校门对联:上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
让学生根据这些材料和课本知识及以往所学知识分组讨论:孙中山为什么要建立黄埔军校?这副对联体现的办学宗旨(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后,让每组找一个代表以记者的身份报道军校建立的情况。
教师总结:孙中山认识到在过去自己进行不懈革命的过程中,所依靠的对象只是会党、新军和各派军阀等,始终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这是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通过黄埔军校创立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对联体现了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下面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根据课本知识和这副对联及刚才的讨论,以一名记者的身份报道它建立的情况。(课前预习准备)2.北伐胜利进军
提出问题:当年国民革命军就是唱着这首歌开赴北伐前线的,那么,你知道歌词中的军阀主要指哪些人吗?国民革命军为什么要打倒他们呢?北伐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其主要战场在哪里?哪一位同学有勇气来前面利用这幅图给大家讲一讲北伐军胜利进军的过程?
让学生阅读“北伐军胜利进军”这部分内容,并结合所给的资料和自己掌握的地理、历史知识,回答问题。让学生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到台前自己做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北伐军胜利进军的过程。
教师提问:北伐军为什么能够胜利进军呢?请同学们根据给出的资料和本课知识,分组讨论,看哪一组分析得最全面。
展示幻灯片图片及北伐战争期间工、农运动发展的有关资料。点评学生的分析。
教师总结:北伐战争之所以能够胜利进军是因为:(1)北伐战争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正义战争;(2)作战方针正确;
(3)国共两党齐心协力;
(4)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5)广大北伐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教师提问:北伐战争期间,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重要原因之一,哪一位同学能列举几个这方面的例子?你们认为在当今社会中,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否仍在发扬?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
学生自由发言。
展示幻灯片。
教师提问:北伐战争把国民革命推向了高潮,那么,国民革命的最终结果如何呢?针对这一问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请同学们判断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并说明理由。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因为,北伐战争虽然取得了巨大胜利,基本上打垮了北洋军阀,但是随着国民党右派蒋介石、王精卫等叛变革命,中国又出现了反共反人民的南京国民政府。旧军阀被打垮了,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军阀。新军阀对内镇压,对外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因此,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国民革命最终失败了。
教师提问:那么,国民革命为什么会导致失败呢?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四则材料分组讨论,分析其原因。看哪一组表现最棒。
展示幻灯片: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北伐战争期间,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和帝国主义破坏革命的四则材料。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国民革命之所以会导致失败是因为:国际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极力破坏中国革命,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国民党右派不断制造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严重削弱了革命力量;再加上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领导人陈独秀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导致在敌人发动突然袭击时,不能组织有效的反抗。3.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展示:幻灯片(或看课本第53页图片):《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国民党在屠杀革命志士》两幅图片。
提出问题:在国民革命失败的同时,蒋介石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这一政府的具体情况如何呢?它的性质是什么呢?这一政府建立后,中国出现了哪三个对抗的政权? 学生回答:1927年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政府,它成立后,使旧中国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即汪精卫的武汉国民政府、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张作霖的北洋军阀政府。后来武汉国民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合并后的南京国民政府进行了北伐,少帅张学良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归顺了南京国民政府,使三个政权对立的局面结束。南京国民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卖国投降,直到1949年才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推翻,结束了它在中国大陆22年的反动统治。
环节三:巩固提升
通过随堂练习,学生对本课的重难点尤其是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加深理解。
环节四:小结作业
歌谣是浓缩知识点的有趣的方法之一,请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灵活运用。下面是我用歌谣的形式对本课知识的小结,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孙中山开一大,国共合作成一家。苏联、中共帮助下,黄埔军校建立啦。
两党携手齐北伐,反帝反封保国家。齐北伐,打军阀,吴、张、孙基本被打跨。
蒋、汪背信闹分家,另起炉灶独当家。对内镇压,又屠杀,内外勾结力量大。
中共年幼大权撒,国民革命失败啦。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和今天所学的知识,课下分组讨论,探究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和北伐战争的异同。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初中全英文教案 初中英文试讲教案万能篇六
初中物理试讲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教案1
题目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 一.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①知识目标:认识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和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②技能目标: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③情感目标: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高中物理课程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能够判断在某物理情景中,是否能将物体看成质点。②难点:如何用数学上的坐标轴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结合起来建立坐标系 三.教学用具 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高中物理教案2
题目 :速度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矢量性,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②技能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平均速度的局限性。
③情感目标:了解从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学与物理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以及他们的区别与联系。②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三.教学用具 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篇2:初中物理试讲资料】
讲述人:
计算题
1、如图10是一种
测量小汽车油箱 内油量装置的原
(1)当油与箱总重为600n时,压力传感器r受到的压强是多
大?
(2)若油箱内油为10㎏时,汽油完全燃烧能放出的热量是多
少?
电路中电流是多 少?(1)电源电压u
(2)电阻r1的阻值
(3)当s1、s2都断开时,小灯泡l消耗的功率
【篇3:初中物理试讲教案】
华溪中学试讲教案
试讲人王 代 美
科 目
时间:2012年10月8日
眼睛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器官之一,没有眼睛,我们就没有光明可言。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的眼睛却在退步。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带眼镜的人,他们为什么要带眼镜?如果他们不带眼镜和那些本身就不需要带眼镜的人比起来有什么不同?我们就通过今天的学习来了解这个现象。一、知识要点 凸透镜
凸透镜成像
二、知识应用
拓展:近视眼(在视网膜前成像)
远视眼(在视网膜后成像)
学习这课以后,我们了解到凸透镜在生活当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其中一个就是为患有远视眼的人带来便利。同时学完这课的知识,我们有几个很重要的知识点要记住,1、凸透镜成像的原理。2、物理在离凸透镜不同距离时,他们各自成像的不同。3、将学会的知识学以致用,善于在生活中去发现物理现象。
我的试讲完毕,谢谢!
初中全英文教案 初中英文试讲教案万能篇七
初中物理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试讲教案
【篇1:初中物理优秀教案】
篇1:初中物理教案全册(优秀)
初中物理教案全册(优秀)
【试讲或讲课高分原则】
1.作为老师,信心和责任心是第一位的。记住一点,你担心的别人也担心,所以不需要有压力。相信自己,别人才能相信你。
2.打动那些对你有好动感的评委!没有好感的自然也就感染了。用你的眼光告诉所有人,我来了,我能教好学生。
3.讲课要有激情,如果抑扬不足,起码声音要大。普通话标准一点。讲话语速不要太快,如果拿捏不好,可以多多演练。这是关键!讲话要掷地有声,不要半推半就,在讲台上要有台风。语文教师要求更高,咬字清晰,语音悦耳,抑扬顿挫。
4.一定要着装合体,不要穿着太前卫,毕竟教师这个职位还是要讲究矜持的,但是一定要整洁得体端庄大方,给人感觉气质非凡。
5.在见到面试官时要表现的大方,不要太拘禁,也不要太嚣张,给人留下稳重的印象。注意肢体语言,不要僵直地站在讲台上,运用好肢体语言。
6.要在试讲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把要讲的内容的相关背景等知识了解到位,并把课的内容和这些背景结合起来,让背景知识在吸引人的同时把人引导到课本的内容上来。
7.不用花费时间讲得过于仔细,只要在你讲的时候提到就可以了,让听课的评委知道你有这个环节就可以了。
8.要注意跟台下评委的眼神配合,眼睛的视线不要一直停留在讲稿上,要使台下的每一个评委都以为你在看他们,注视着他们。要面带微笑,不要太严肃。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人耳感知声音传播的基本过程。
2.了解骨传导。
3.知道什么是“双耳效应”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社会生活,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
2.通过动手动脑中的两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搜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2.通过贝多芬耳聋后继续进行创作等例子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意志。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人耳听到声音的道理;骨传声。
难点:骨传声。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靠哪种形式?
声波进入人耳后,经过哪条途径,最后感觉到声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人耳的构造
声波鼓膜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听觉神经大 脑 在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仅只是传导障碍,但能通过其他途径传给听觉神经,人仍能听到声音。
2.骨传声 “想想做做”:
(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旁,听音叉的声音。
(2)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
(3)请同学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听音叉的声音。
分析得出:骨头能传声。
失去听觉的人能靠骨传导来听到声音。
介绍贝多芬的故事。
3.双耳效应
由学生自习完成。
利用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来确定声音的位置。
四、作业布置
教材第18-1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师要作充分的准备,多做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全探究过程。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
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闹钟、纸盒
四、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一)噪声的来源
(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
(2)分组讨论: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1)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
(3)认真阅读p26的噪声分类表。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三)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1)观察书本p 26图1.4-4,指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的;
(2)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3)观看录像。加深对噪声的了解。
(四)课堂小结
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怎样防治噪声?
(五)布置作业
六、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光的传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5.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四)教学难点
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五)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六)教学媒体
激光手电、玻璃砖、白纸板、盛水的小烧杯、空烧杯、激光演示器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展示光现象(收集一些光现象图片)
教师: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丽动人,同学们对光感兴趣吗?
(二)进行新课
1.光源
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
思考、讨论
列举例子
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
(板书):太阳、萤火虫、恒星、水母
篇2:初二物理下优秀教案
初二物理下优秀教案
篇3: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
岚城中学崔永明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以“提出问题”为重点的科学探究型课,内容则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插。每一部分都是以问题开始,通过实验与观察,得出结论,再与生活和自然相联系。对于声音的产生,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声现象创造声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声音的产生等问题。接着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再用归纳出的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在声音的传播部分,通过真空不能传声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进而通过实验与分析,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本节强调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究中,在观察、感知、举例和实验等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于声音产生的问题,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有“与振动有关的体会”,并且在小学常识课中也已涉及过,所以本节开始即以上课铃声创造出声音的情景,让学生从好奇心出发,自然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引入新课。在教学中充分体验与自然科学有关的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真正理解科学和规律的含义。着重强化过程,简
化概念,着眼于用逐渐渗透的方式使学生领悟概念的形成及内涵,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插需要介质。
(2)通过实验与观察,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身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观察声音发生时的振动现象,体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在探究活动中,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身边的声现象,对物理有亲近感。
四、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是本节的知识重点。
五、教学准备:
(1)扬声器在外的录音机、纸屑、小鼓、音叉与小槌、盛有水的大烧杯、铁板琴;(2)带塞子的试管、注射器、音乐芯片(能放进试管里)、细线、装有金鱼的鱼缸。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你们还在教室外快乐的活动,是什么信号使大家都不约而同的走进教室准备上课呢?(学生回答:铃声)许多科学家都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学们对刚刚响过的铃声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提问题,教师选取其中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板书: “提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是怎么传播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学习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新课教学
(1)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第一个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①进行猜想:
让学生把手指放在自己的喉部并说话,体会手指的感觉。并进行猜测:物体的发声可能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并板书:“进行猜想:物体的发声似乎与振动有关。” ②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通过什么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学生汇报后教师对正确的实验进行充分肯定并让学生进行实验:(自己没有器材的学生利用教师准备的器材,其中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一,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二、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三)。
实验一、把小纸片放在正在发音的扬声器上,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
实验
二、把敲响的音叉快速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
实验三、将小纸片放在鼓面上,用力敲击鼓面,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分组汇报,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小纸片在发生的扬声器里“跳舞”是因为发声的扬声器在震动;发生的音叉激起水花是因为发声的扬声器在震动;小纸片在鼓面上做“自由体操”是因为发声的鼓面在震动。
③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师:在这些不同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特征?
举出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发声时振动的事例,如:二胡、提琴等乐器的发声是靠弓和弦的相互摩擦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笛子是靠管内的空气柱的振动发出声音的。
师敲击铁板琴并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铁板琴是怎样发出声音的?铁板琴发生时并不是
直接贴着你们的耳朵,为什么你们还能听到声音呢?(学生回答)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①进行猜想:
【篇2:初中物理试讲资料】
讲述人:
计算题
1、如图10是一种
测量小汽车油箱
内油量装置的原
(1)当油与箱总重为600n时,压力传感器r受到的压强是多
大?
(2)若油箱内油为10㎏时,汽油完全燃烧能放出的热量是多
少?
电路中电流是多 少?
(1)电源电压u
(2)电阻r1的阻值
(3)当s1、s2都断开时,小灯泡l消耗的功率
【篇3:物理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
物理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
目录
《浮力》..2《欧姆定律》.6
《电功》.10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
3《我们怎样区分声音》..17
《运动的快慢》........2
1《变阻器》..27
《电磁感应现象》......31
本资料为云南教师资格面试试讲科目考试复习资料,仅供大家复习下载,切莫错过说课试讲考试公告和考试时间以及网上报名。
《浮力》
—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
本节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第一册(人教版)第十二章第一节(p141~p14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
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 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
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头的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的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与悬浮实验。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是不可
能的。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
(1)将石蜡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并指出这也是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4.板书设计 :
第一节:浮力
1.什么是浮力
2.物体的浮沉
(1)下沉:f浮<g
(2)上浮:f浮>g
(3)悬浮:f浮=g
(4)漂浮:f浮=g--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3.浮力产生的原因 4.布置作业: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