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简介篇一
古代网球: 网球起源于法国宫廷,起初叫“掌球戏”。其方法是相对的两人用手打过场地中间的一条绳。球用布包裹的草,树叶,头发制成。古代网球场地中间是用一条细绳而后改为绳帘。古代只有室内网球。
近代网球: 开始于1873年,一位英国人将室内网球改在夏天的草坪上进行,因此有了“草坪网球”的说法,这一时期网球场地的中间阻挡物由绳帘该进成了小方格网子,室内网球也发展到了室外的网球运动,出版了《草地网球》的书籍并得到宣传和推广。近代的网球不在是用手打而是用将拍面的面积放大拍柄加长的羊皮纸板打
现代网球:现代网球由原来的布球发展到胶皮球,橡皮球。球拍也也改了富有弹性且轻巧方便的穿细网拍,现代网球在球网及球场的规定和积分方式也有了权威的规定。现代网球正发展成一项世界普遍的体育项目
中国网球
很少有一项体育运动像网球这样,记录着中国发展变迁的轨迹:清末侵华英军将其带入中国,传教士将其推广,很长一段时间是“洋人”在遥远的东方排遣寂寞的游戏;此后又成为达官贵人的消遣;后来网球运动逐渐在教会学校中开展起来,1898年,上海圣约翰书院举办了斯坦豪斯被网球赛,这是中国最早的网球比赛;新中国成立后,网球是运动员的专利;改革开放后,网球成为高收入者的新宠;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网球已褪下“贵族运动”的外衣,走入寻常百姓家……
跟不少运动项目相比,网球在中国开展的时间相当长,但由于新中国建立前,网球只局限在少数人的圈子里,运动水平一直得不到提高。新中国成立后,网球运动得到迅速推广:1953年,天津举办了首次全国网球表演赛,中国网球协会同年成立;1955年初,在北京东四块玉训练基地成立了网球临时国家队;1956年起,网球被列为每年一度的全国比赛项目,规模一年比一年大,同年,中国选手开始参加国际比赛;1964年,全国网球训练工作会议在上海举行,会议反对了保守思想、研究了今后网球运动的发展方向:要求在快速进攻、积极上网、力争主动、狠巧结合、准确的思想指导下努力提高训练质量和技术水平……
1885年前后,网球运动传入中国。先是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外国传教士和商人之间出现网球活动,后一些教会学校也开展起这项运动,1898年,上海圣约翰书院举行斯坦豪斯杯赛,这是中国网球史上最早的校内比赛。1906年,北京汇文学校、协和书院、清华学校之间,上海圣约翰大学、南洋公学、沪江大学、以及南京、广州、香港的一些学校开始举行校际网球赛,促进了网球运动在中国的传播。
在二、三十年代那时的网球运动只有少数人中间流行。从1924~1946年虽6次派对参加戴维斯杯比赛,多是在第一、二轮被淘汰,技术、战术水平较低。
中国成立后,网球运动在起点低、基础差、交往少的情况下逐渐发展,1953年在天津首次举办了包括网球在内的四项球类运动会(篮、排、网、羽),1956年举办全国网球锦标赛,后来全国网球等级联赛定期举行,并实行升降级制度,还定期举办全国网球单项比赛、全国硬地网球冠军赛、全国青少年网球比赛,近年来又搞起了巡回赛,另外,老年网球赛、高校网球赛、少年网球赛。这些竞赛对促进网球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网球运动水平提高幅度较快。1986年第10届汉城亚洲运动会网球比赛,我国李心意获女子单打冠军。1990年第11届北京亚洲运动会网球比赛,我国运动员获得三块金牌、三块银牌和一块铜牌(男子团体冠军、潘兵获男子单打冠军、夏嘉平和孟强华获男子双打冠军)。女子队参加1991年联合会杯网球团体赛,在58个参赛队参赛队中进入16强,李芳从国际网球排名200号位跃升到155位,夏嘉平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网球比赛获得男子单打冠军,……这些成绩说明我国网球运动有了长足的进步,令人鼓舞。然而从世界角度看,我国网球水平存在的差距是相当大的,仅从国际网联世界排名看,1991我国男子排名最前的是300位,女子排名最前的是155位。
1992年巴塞罗那第25届奥运会网球赛,中国选手有5名参赛。女单李芳、陈莉,女双李芳/唐敏,男双孟强华/夏嘉平,除女双进入第二轮外,其他均在第一轮被淘汰。在1994年年终国际网联世界排名中我国夏嘉平为313位,潘兵为215位,李芳(女)为66位,陈莉233位,唐敏237位。2004年,中国的双打选手李婷与搭档孙甜甜站在了迈阿密大师赛的女双半决赛赛场上,能够进入迈阿密女双四强,这对中国姑娘已经创造了中国网球史上新的纪录:在总奖金高达650万美元的wta一级赛事的半决赛上留下了中国人的足迹。
2004年雅典奥运会,李婷/孙甜甜夺得女子双打冠军。
网球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原因 1 网球是一项很好的终身体育项目
1.1 网球项目具有很好的健身作用 1.2 网球项目具有很强的娱乐性 网球是世界上是最具影响力的运动项目之一 3 网球是一项高雅的运动 4 网球是一个很有效的社交媒介 5 网球运动符合中国人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我国网球现状
1、网球人口少大众基础薄弱
2、网球竞技水平不高
3、网球经济举步维艰
4、中国网球“阴盛阳衰”
影响因素
1、社会参与度低
2、网球设施不足
3、培育运动员体制不合理
4、缺乏健康的游戏观念
5、缺乏网球运动的意识
对我国网球发展建议
1、更新思想观念,加强网球消费意识的引导
2、继续深化体制改革
3、继续健全和完善职业网球俱乐部体制
4、尽快提高网球竞技水平
5、加强网球市场的理论研究
6、群众性的网球运动的开发
我国网球与世界的比较
虽然近年来中国网球运动的发展很快,但是和欧美发达国 家相比,我们在场地数量、网球人口、竞技水平及网球文化底蕴 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国现有的网球软硬件条件,还远不 能满足日益增加的网球人口的需求。欧美的网球运动已有上 百年的历史,而在我国,真正的发展也只有短短的二十多年。对策
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并掌握网球运动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使之与人们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和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并以此 为基础确立网球运动发展的目标和指导思想,借鉴国外经验,努力与国际接轨。为此,我们应注意吸取以往搞体育的经验和 教训,切忌只盯奥运金牌而忽视网球的普及,要积极推动网球 运动市场化,重视对少年儿童的培养,大力推行学校网球,加强 网球文化的宣传和建设,注重各类网球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 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中国网球运动的健康发展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简介篇二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证券行业从零开始,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历程。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证券交易所停业。旧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证券市场从此结束。新中国从此开始考虑建立自己的证券交易所。
1949年6月,天津证券交易所重新设立,这是新中国设立的第一个证券交易所,标志着中国当代证券市场的正式启动。
1950年2月,新中国在北京设立了北京证券交易所。
1952年7月和10月,政府相继关闭了天津和上海证券交易所。1958年以后,受当时中国国内外政治局势影响,中国证券市场更是长期受到摒弃。
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1953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条例》,决定从1954年起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筹集经济建设资金。1954~1958年,政府连续5年发行了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总额35.54亿元,但到了1955年,中国取消商业信用,同时限制国家信用。1958年又完全否定了国家信用。1968~1978年中国进入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无债时期。
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后,中国当代证券市场才得以逐步恢复。
1981年财政部首次发行国库券,揭开了新时期中国证券市场新发展的序幕。1984年11月,中国第一股——上海飞乐音响股份公司成立。
1985年1月,上海延中实业有限公司成立,并全部以股票形式向社会筹资,成为第一家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的集体所有制企业。
1986年9月26日,新中国第一家代理和转让股票的证券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宣告营业,从此恢复了我国中断了30多年的证券交易业务。
1986年11月14日,邓小平会见纽约证交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并向 其赠送了中国第一股——飞乐音响股股票。
1987年5月,深圳市发展银行首次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成为深圳第一股。1990年12月19日,数百名中外贵宾参加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的庆典。黄浦江畔一声锣响,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正式诞生了。上市交易的有被称为“沪市老八股”的8只股票,“老八股”都是一些集体企业或国有小企业,带有很强的试水性质,试点不成功,也无关乎国民经济发展大局。
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在改革开放的特区隆重地举行了开业典礼。
这两个特殊的日子,已经作为辉煌的起点,载入了史册。沪深两家交易所的正式开业,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的证券市场正式诞生了,也象征着中国百年证券的历史长河,千折百回,历经险阻,终于汇流成涛天的大潮,即将朝着无垠的大海奔去。二十年的历史表明,证券市场的诞生顺应了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但为市场经济的运作提供了样板,为深化企业改革提供了动力,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金融意识,有力地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1991年8月28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在京成立。开始实行全国范围的证券发行规模控制与实质审查制度。从那之后直至2000年之前,股票发行依靠的是行政审批,投行经历的是“额度制”阶段。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谈话,不仅给“股票市场到底姓社姓资”的争论画上了 一个句号,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新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也许至今仍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说得清,如果没有邓小平在这年年初的南巡谈话,刚刚诞生不久的中国股
市后来会不会夭折;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明白,如果没有邓小平的南巡谈话,中国证券市场不会达到今天这样一种规模。
1992年,是值得回味的一年。
1992年上半年,“股票认购证”向市民公开发售,进行1992股票认购证首次摇号仪式。全面放开股价,实行自由竞价交易。电真空b 股和深南玻b 股先后上市,掀开了新中国利用股票在国际市场上直接融资的历史一页。鄂武商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拉开了深沪证券市场由地方性市场走向全国性市场的序幕。成立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标志着证券市场的监管已进入规范化阶段。证券市场从此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期。
1992年7月7日,深圳原野股票停牌。深圳原野股票停牌事件给管理层第一次提出了如何把好上市公司质量关的问题,也给投资者提出了怎样回避上市公司带来的风险问题
1992年8月10日,深圳发售1992年新股认购抽签表,出现百万人争购抽签表的场面,并发生震惊全国的“8.10**”,让我们首次意识到了了到底应当如何发展证券市场的问题。
1992年8月11日,上海股市第一次狂泻,三天之内,上证指数暴跌400 余点。深沪证券市场的投资者也第一次品尝到了股市暴涨暴跌是一种什么滋味。大暑之后有大寒的股市评论文章,则给新闻媒体提出了舆论怎样介入证券市场的崭新课题。中国股市遇到了其诞生以来的第一个挑战。
1993年股票发行首次实行额度制,股票发行与上市规模迅速扩大,为支持经济发展筹集了大量资金,其他证券交易的品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证券市场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5月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分类股价指数首日公布。上证分类指数分为工业、商业、地产业、公用事业及综合共五大类。8月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所有上市a 股均采用集合竞价。
1993年至1995年,国家实行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证券市场受宏观经济形势特别是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十分明显,股市在曲折中艰难发展。这段期间实行的是“额度管理”,即由地方政府或者行业主管部门对企业进行实质性审查,他们想尽量将有限的股票发行规模分配给更多的企业,结果造成了上市公司规模小,公司质量差的情况。
1993年沪市有5次反弹向上突破千点大关,但随后又相继跌破1000点。大盘的大起与大落,股民的欢乐与痛苦,给股市谱写了一曲希望与低迷并存的主调。尽管宏观大环境不容乐观,但在一些有利因素的推动下,1993年的证券市场亦取得了较大的发展。93年股票发行首次实行额度制,股票发行与上市规模迅速扩大,为支持经济发展筹集了大量资金,其他证券交易的品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证券市场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4年,全国通货膨胀率高达21.7%,为了抑制严重的通货膨胀,政府坚决实行全面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受此影响,股市不断下滑。面对低迷的股票市场,中国证监会的领导分别于3月和7月份提出了“四大救市政策”和“三大救市政策”,由此引发了股市8、9月份的牛市行情。沪市两度突破了1000点大关,但终因宏观形势并未根本改变,股市在维持了两个月的牛市行情后再次滑落。
同时,管理层在证券市场中提出了以债市为主的方针,国债的发行规模迅速扩大,国债期货市场交易异常火爆,出现债市压迫股市的现象。
1995年各路游资云集国债期货市场大肆炒作,2月23日,上海国债市场出现异常的剧烈震荡,史称“327**”。这类恶性事件频发,是过度投机造成的恶劣影响。
1995年5月10日,八届人大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这两部金融大法分别于1995年7月1日和1996年1月1日起实施。
1995年5月17日,中国证监会发出《关于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紧急通知》,规定各国债期货交易场所一律不准会员开新仓,由交易场所组织会员协议平仓。
1995年5月18日,受暂停国债期货交易的消息刺激,沪深股市齐放异彩。引发“5.18”行情。
1995年7月11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加入证监会国际组织。
1995年8月23日,《中国证券报》首家以读者来信的形式刊登了长虹转配红股上市事件,引起了中国证监会的重视。上交所于当日发布公告,长虹股票停牌。
9月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和股票市场融资”等政策,则意味着经在5年的探索实践之后,年轻的证券市场已从试验阶段走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经过前三年的治理整顿,宏观政策已由紧转松,货币政策由“双紧”转变为“适度从紧”。
1996年到2000年进入“指标管理”阶段,实行“总量控制,限报家数”。拟上市企业必须与政府搞好关系,政府手里掌握着有限的发行指标,而拟上市企业又众多,企业不得不花费巨额成本与政府拉关系,以致出现严重的“政府市场”。
由于上市公司规模较小,质量较差,人为捆绑上市等原因,有一部分出现了经营不善的状况,而股市在中国改革中既要向前冲,也要兼顾企业员工的利益和投资人的利益,不能简单地说“退市”就“退市”,最终造出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壳资源”。
1996年3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为我国金融、证券市场的发展提出目标:积极 稳妥地发展债券和股票融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证券市场;对企业债券和股票继续实行总量的规模管理;建立统一的、有透明度的货币市场,规范各类金融机构的同业拆借业务,基
本放开同业拆借利率;开办中央银行国债公开市场业务;进一步深化利率改革,初步建立以市场利率为基础的可调控的利率体系,2000年前有步骤地实现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可兑换。
1996年6月7日,上交所拟选择市场最具代表性的30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编制“上证30指数”,并在7月1日正式推出。
1996年7月17日,合并后的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在沪正式创立揭牌,我国最大的证券公司由此宣告诞生。
1996年,被称为中国股市的“准黄金时代”。但火爆行情带来了股市的过度投机。一些不负责任的大户狂炒“概念”,违规行为呈现出速增趋势。管理层连续颁发了“十二道金牌”调控股市,但都未抑制住股市的过度投机。面对这种极度过热的情形,《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文章口气严厉、措辞强硬,表明了管理层加大干预力度的决心。同时,管理层采取恢复沪深两市涨停板制度等一系列调控政策,沪深两市狂泻不止,出现
大盘跌停板的现象。一个持续了将近一年的大牛市,终于在回调过程中走到了年底。
进入1997年,经过了充分回调的股市又开始得到复苏,深沪股市最终形成了沿着45°角一直向上运行的大牛市行情。由于过度投机的现象又一次抬头,管理层加强了对股市的调控,不仅追加了新股发行上市额度,而且将股票交易印花税由3‰提高到5‰,同时禁止国有企业与上市公司炒作股票,股市过度投机的现象终于得到有效制止。
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日趋严重。由于我们采取的措施得当,抵御住了境外危机的影响,股市也因为提前进行了调控,没有出现类似东南亚各国股市大幅暴跌的现象。
1998年,国际上东南亚金融危机蔓延,国内长江、松花江洪水泛滥,内忧外患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与股市的发展。面对日益严重的通货紧缩状况,人大、政协
两会期间制定出全面松动的金融政策,给股市提供了强有力的基本面支持。沪市指数数次探至千点大关附近,都凭借政策力量最终化险为夷。
这一时期,中国证券市场在制度建设和基础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了增加证券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引导小户合理投资,稳定股市,证券投资基金金泰、开元于4月正式挂牌,成为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可转换债券历经多时酝酿也正式登台,这是增加证券投资工具,丰富证券品种的重要举措。此后,有关部门还制定了一系列措施,给中国股市的融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更多的资金进入证券市场敞开了大门,为证券市场在新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为重要的是,12月《证券法》的颁布,使中国证券市场从此走向了依法“治市”不断规范的新时期。作为新中国第一部证券法典,为证券市场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中国证券市场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1999年上半年,按照《证券法》的精神,信托与证券脱钩的工作开始进行,证券公司也出现大重组、大合并的趋势,受此影响股市出现下滑的走势。但从5月19日开始,股指在科技网络股的拉动下不断上扬。6月《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坚定信心,规范发展》。到6月30日,沪市创下了1756.18点的历史最高点。
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是中国证券市场不断发展和逐步规范的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的证券市场经过风雨,走过坎坷,但发展壮大是其主旋律。新世纪的证券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发展和规范仍是证券市场的两大主题。当二十一世纪的帷幕徐徐升起,中国的证券市场正迎着新世纪的曙光,不断走向辉煌。
在经济全面向好和利好政策推动下,2000龙年首日,深沪股市放量大涨,深综指与上证指数分别上涨9.36%、9.05%,成交金额近500亿元。随后几日,又创出日成交900亿元的天量,亿安科技、清华紫光股价突破百元大关。7月19日沪市实现了两千年两千点,11月下旬,沪市创出2125点的历史最高点。
2001年是深幅调整的一年,2001年是稳定发展的一年。
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决定境内居民可投资b 股市场。2001年3开始正式实行“通道制”。通道制下的股票发行额度不直接受总量控制,而是通过发行通道的限制间接受控,企业上市不确定因素增大;通道数额被分配到主承销商,而不再分配给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证券监管部门仍实行实质审核,券商投行开始获得一部分推荐股票发行的权力,同时也承担起股票发行 的风险和确保上市公司质量不出问题的责任。
2001年6月,国务院发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01年10月22日,中国证监会经报告国务院,决定在具体操作办法出台前,停止执行这一办法。
2002年12月,中国证监会颁布并施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这标志着我国qfii 制度正式启动。
2003年10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证券投资基金法》,大力倡导价值投资理念,市场走出了一波反弹行情。这一法律于2004年6月1日起施行。
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九条”的颁布,不仅确立了证券市场的重要地位,而且为证券市场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使得今后市场规模稳步扩大。2月保荐制开始实施,5月,深交所中小板正式开板。
2005年5月至2006年上半年,全国范围内的股权分置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2006年下半年,中断近一年多的新股发行恢复,投行业务真正进入了“核准制”下的“保荐制”时代。保荐制的特点是,企业发行上市既要有投行(保荐机构 保荐,还要有两个投行从业人员(保荐代表人 具体签字负责保荐工作。保荐工作分为“尽职推荐”阶段(上市前 和“持续督导”阶段(上市后,其核心内容是强化和细化了保荐机构的责任,尤其是保荐代表人的个人责任。这阶段我国的经济走势与世界经济
运行出现共振,在政策的积极配合下,股票市场走上了一轮空前的大牛市行情,并延续到了2007年。
在这些年里,我国初步形成了全面系统的证券期货法律体系,为市场规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市场质量和结构的日益改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场机制和中介机构在市场的筛选、定价、调节供求中越来越重要,为发挥市场的功能和推进创新发展创造了条件。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席卷世界,我国不可避免的也受到巨大冲击。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证券市场遭到巨大打击,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创出历史高度6124点跌到1598点,连续的暴跌,股价下挫了80%。随后而来的欧债危机又使得中国证券行业难以从低谷中走出。我国证券业进入了空前的调整之中,同时凸显出的是证券市场避险功能的缺失。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政府对证券业进行了诸多调整。
2009年3月,创业板正式开板。第一轮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拉开序幕,股票发行定价完全市场化,要求市场各参与主体归位尽责,买者风险与责任自负。6月,第一轮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拉开序幕,股票发行定价完全市场化,要求市场各参与主体归位尽责,买者风险与责任自负。
2010年股指期货的推出和融资融券的试点,表明了管理层完善市场功能、提升市场质量的勇气和决心。这些年,我国初步形成了全面系统的证券期货法律体系,为市场规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市场质量和结构的日益改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场机制和中介机构在市场的筛选、定价、调节供求中越来越重要,为发挥市场的功能和推进创新发展创造了条件。10月,第二轮新股发行制度改革顺势推出,机构报价将更理性化,主承销商配售权的预演也在进行中。
这一阶段,市场的目光更多地为那些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经营者所吸引,有
相当一批优质的、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民营企业进入到资本市场,有效地引导了 社会闲置资金流向产业,新股发行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越来越清晰,效用也越来越 明显,市场的财富观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投行的核心竞争力更多地体现在 挖掘企业的潜在投资价值、理解新兴行业的特点与趋势、分析判断企业的战略发 展方向等方面。同时,由于保荐责任的加大与严格问责机制的建立,平安投行紧 跟资本市场改革方向并踏准了改革的每一步节奏,获得长足发展。虽然在整个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中国股市依旧未能走出低谷,但政府 对证券市场做出的一系列调整还是完善了我国证券行业的整体结构,修补了我国 证券业的许多漏洞,使其在进一步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也提高了其抗打击的能力。虽然中国证券市场仍然不如美国、英国、日本等老牌经济强那般完善,但正在逐 步调整,改革制度,自我完善,向最适合中国的世界级证券市场发展。相信只要 经济周期从目前的衰退期向扩张期发展,中国证券市场也会逐步抬头,走向一段 新的辉煌。纵观全局,我国证券市场二十年的辉煌历程充满了荆棘,伴随着证券市场的 发展,我们逐步走进一个全新的时代,辉煌的时代。证券市场带给人们的不只是 资金与金钱,还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规则。但无论发展到什么程 度,我们都要正确把握证券市场的功能和作用,防止偏离正确的轨道。证券市场 今后的改革与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只有逐步解决阻碍市场发展的基本问题,才 能使得我国的证券市场与国际接轨、跨向世界,实现国际化的大发展!1004040112 刘英 1004040113 李畅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简介篇三
中国证券市场规范与发展历程
摘要:中国证券市场产生初期,由于股市规模扩大以及股票价格上涨不仅符合上市企业利益、众多中介机构利益、广大股民利益,同时也符合作为最大股东的国家的利益,因而得到迅速发展。
关键词:证券市场;规范;发展历程
中国证券市场建立以来,作为转轨经济时期的新兴市场,曾经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也经历过低迷时期,但始终得到了国家的积极支持。1995年证券市场市价总值为3 474.27亿元,成交规模为4035.81亿元,在2000年证券市场市价总值达到48090.94亿元,成交规模达到60 826.65亿元,市价总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3.79%。证券市场5年问市价总值增加了12.84倍,成交规模增长了14.07倍。在证券市场快速发展过程中,上市公司、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曾暴露出很多问题,如众多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集中在正好符合增发标准的10%即所谓“注水的牛事件”、“银广夏事件”、“中天勤事件”、“基金黑幕”以及普遍存在“庄家”等。但是,在众多相关利益团体的作用下,以及中国特殊国情的影响。许多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及时、彻底的解决,因而延长了证券市场规范的过程。近年来,证券市场越来越多地暴露出多年积累的问题,正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规范。
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证券市场涉及利益的广泛性、一致性,经济功能的直接性、显在性。这是因为:一是证券市场能够通过直接融资为国有企业改革筹集资金;二是增强上市企业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促进上市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是通过股权置换等进行企业并购和资产重组,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四是为数千万投资者提供了广阔的投资渠道;五是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税收,解决了大量人员就业问题。所以,证券市场功能的直接性、显在性使国家对证券市场始终采取了积极支持政策,包括在股票市场价格低迷时期采取直接激活市场措施。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
金融、证券必须要与当前的现实情况相结合,一方面是要推进市场化,另一方面是要推进国际化,要从这个背景来讲金融市场。国际化的前提就是我们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随着资本主义产生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济是以市场经济为主的、是开放式的、是以全球的经济为舞台的。资产阶级要用自己的面貌改造世界,那么资产阶级通过什么来改造世界呢?笔者的体会有4个方面:
(1)资产阶级要用它的意识形态来改造世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就是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用这种意识形态来改变封建社会的封建专制。
(2)资产阶级用它的政治制度来改造世界。
(3)资产阶级用机器大生产的方式来改造世界。
(4)资产阶级用它的市场经济的体制来改造世界。
资本主义制度诞生后随着它的产生和发展就用自己的面貌改造、改变世界,其中,改造世界的过程又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这时是以暴力的手段来强制推行它的世界法;第二阶段是从1870年巴黎公社到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不仅继续用暴力手段来强制维护它的经济全球化,而且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原料、市场相互之间进行战争:第三阶段从战后开始继续采取暴力手段推行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更多地采用和平的、经济的手段来扩大市场。
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加快,其中有几点原因:①经济发展的需要;②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运输和通讯方式更加多样化了,成本降低,这对国际交流有很大的促进作用:⑧体制的改革;④战后,随着各国体制的改革、人员交流的增加使得各国之间的交流增强了,国与国之间的了解全面了,有助于进行经济的往来;⑤战后国际组织、经济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章制度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经济活动规则的统一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那么经济全球化是利大于弊呢,还是弊大于利呢?不管如何,我们都要积极参与才有可能化消极为积极,才有可能在迎接挑战中抓住机遇,才有可能把不利因素转为有利因素,才能参与整个国际技术经济发展的进程,才能共享世界经济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加入wto金融手段的创新
加入wto,实现经济全球化最主要的是金融自由化、金融全球化。金融自由化实际上推动了金融全球化的进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两种经济:一种是实体经济;一种是虚拟经济。虚拟经济包括银行、外汇、证券这些经济形态,它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能够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虚拟资本主要有3个作用:一是可以把少量的分散的货币转化为资本;二是可以把小资本转化为大资本;三是可以使同名的货币发挥多次的资本作用。加入wto后对中国冲击最大的,笔者认为要数金融业了(除政府外)。金融业是市场经济中最主要的行业,它与各个地区、各个部门的经济都有密切关系,它所产生的影响不仅仅是对一个部门的影响,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企业的特殊性,注定了它是由政府高度垄断的,这又是金融业受到冲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加入wto后,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都做出了相应的承诺。就拿银行来说,现在就面临着多重挑战:
(1)体制的挑战。中国的银行业到现在实质上并没有做到政企分开,银行的这种政企不分的体制在各行各业中是滞后的,同时,其他行业所有制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银行的所有制结构却变化不大。(2)银行业的资产质量不高,不良资产的比重大大超过国际标准。1999年-2000年我们在国企改革中有一个重要的政策——债转股,即把银行的一部分不良资产转为股权。实际上债转股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转移,并没有实际上的变化。
(3)业务内容,中国银行业的经营范围是公开的,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提高,因此,银行业要分业经营、分业管理。
(4)银行业的负担较重。中国银行要承担6%的营业税,国外的银行不上交营业税。
(5)与国外机构相比较,人员素质较差。银行业中的人员结构不合理,要调整结构、提高人员素质。中资的金融机构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在加入wto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是很多的,其他的在服务、经营范围、技术手段方面也面临着挑战。比如说我们的信用卡业务,与国外相比存在许多问题,信用卡应给客户一定的授信额度,可以培育客户的金融意识,可以刺激客户的消费,加强与客户的往来。当前中国的个人贷款还存在许多问题,笔者总结了4句话,即“贷城不贷乡,贷富不贷穷,贷大不贷小,贷长不贷短”。所以说,加入wto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对各个部门来说,金融业所受的冲击还是最大的。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很多文章都在讲资本市场对经济建设的作用很大,而笔者要讲的是资本市场对改革的作用:
(1)突破了传统的公有制形式。
(2)突破了传统的分配原则。
(3)突破了社会公众的社会身份。
(4)突破了传统的筹资融资的模式。
(5)突破了传统的利用外资的形式。中国过去利用外资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向国外的金融机构或政府贷款;一种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现在除了这两种形式外又出现了第三种形式,即通过国外的资本市场来进行筹资融资。
(6)突破了传统的财政收入结构,使资本市场对财政的贡献越来越大。
(7)突破了传统的企业模式——政企不分。资本市场基本上是政企业分开的,而很多证券公司实际上没有政企分开,但从证券公司的本质上说应该是政企分开的。现在之所以没有政企分开主要有3个原因:①企业的大股东一股独大;②传统习惯,传统上政府要管企业,通过组织任命企业的党政干部;③证券公司的高官也希望由政府来管理。
(8)突破了传统的两极难分难离的状况。
总之,资本市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意义,资本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金融改革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整个体制改革都有着重要意义。资本市场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资本市场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表现在它的规模要不断发展。中国的资本市场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
(1)发展是硬道理,不仅要在量上发展,而且要在质上提高。上市公司由主要为国企服务转变为为民营企业、个人企业、外资企业服务,服务的标准就是资本的使用效率,而不是由哪一种企业作为衡量标准;调整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分配。鼓励和支持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上市,增加有发展前途的产业在资本市场的比重。
(2)要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中国资本市场虽然只发展了10多年时间,但积累的历史遗留问题已经不少了,最大的历史遗留问题就是国有股、法人股的流通问题。我们应该采取谨慎的态度来处理这个问题。在解决国有股减持的问题上也要抱积极的态度。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如果不解决,中国资本市场就很难与国际接轨,很难实行同股同权,很难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很难为国有股的流通提供条件。首先,现在减持国有股是为了增加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保障基金是为城市职工服务的,这是国有资产的重大变动,把全民所有制资产划给为城镇职工服务的社会保障基金。其次,国有股减持牵扯到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国有股既代表中央利益又代表地方利益,中国实行国家所有制分级管理,国有股减持就把一些地方的国有股转为社会保障基金,转为整个社会所有,这也就影响到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关系。第三,同时也要解决违规资金进入股市的问题,在《证券法》生效以前,资金进入股市是实际存在的,要禁止银行违规资金进入股市。实际上银行的资金以不同的形式逐渐进入股市。银行为了减少不良资产,所以对企业的贷款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使得银行的存差增加了。而银行本身也要找到有利的投资产品,因此银行就不得不把资金贷款给证券公司、机构大户。这就出现了违规资金通过银行进入市场的渠道。因此,对历史所遗留下来的问题要处理解决,但要逐步进行,好多问题都是政策造成的,解决历史问题一定要客观地分析。
(3)必须要有创新,资本市场要有创新。创新主要有3个内容:①要勇于引进外资,进入a股市场;②勇于突破银行业与证券业分业经营的界限,突破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分离的状况;③加大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力度,尤其是要推动社保基金进入股市,要提高保险资金进入股市的比重。如果我们能做到这3条,那么中国的资本市场还是有发展条件的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简介篇四
中国小品发展历程
10092603 夏鹏飞 671926 小品最初原本是戏剧学院的学生进行表演训练的戏剧小段,经过演变和改进逐步成为一门集表演、相声、音乐、舞蹈等诸多艺术交织的艺术形式,多以喜剧为主。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文艺事业的全面复兴,以及电视行业的飞速发展,小品逐渐成为了各种晚会的常客和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样式。更有甚者这样认为“一台好的综艺晚会的成功与否关键看语言类节目的质量,尤其是小品……”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小品已逐渐经历了由最初的摸索到后来的不断发展,再到今天的成熟的过程。期间更是涌现出一批大家熟悉并喜爱的小品演员,如陈佩斯、朱时茂、赵丽蓉、赵本山、黄宏等。并且在不同的时期小品的内容以及表演方式也可以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情况。下面给介绍一下各个时期小品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以及一些时代背景和代表人物。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这个阶段在1984年以前,之所以说这个阶段是萌芽时期、史前阶段,是因为在这个时期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新的文艺样式。同时,由于在起步阶段,不管是演员的表演还是作品的结构,都是十分不规范的、不成熟的,给人一种非常青涩的感觉。但是,当下面提到的几部作品出现时,小品就已经注定了它将在未来的中国文艺舞台上所占据的显赫地位。这一时期代表作有:《卖生豆浆的小姑娘》(1983年,表演者:岳红 从测等),《虎妞、阿q逛长甸》(1983年,表演者:斯琴高娃 严顺开)、《吃鸡》(198
4年,表演者:王景惠)。
第二阶段:诞生时期。一般认为这个阶段从1984年至1990年,领军人物:陈佩斯,朱时茂。1984年央视春晚由陈佩斯、朱时茂合作的《吃面条》正式宣布了小品的诞生。陈佩斯作为电影表演艺术家陈强的儿子在电影方面已崭露头角,而朱时茂更是凭借谢晋导演的《牧马人》得到了许多的电影奖项,也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两位在电影界都小有成就的演员开始涉足小品,并且取得了不逊于在电影界的成就。尽管这一时期人才辈出,但是由于其里程碑式的作用,使得二位的领军地位始终无法撼动。
这一时期的小品创作虽比萌芽时期有所进步,但是依然不够成熟,剧本创作还有很多问题。这一时期的小品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戏中戏的形式较为多见,《吃面条》、《拍电影》、《主角与配角》都是如此,这也是剧本结构还不够成熟,还需要借力电影、话剧等其他文艺形式的表现之一。代表作主要有:《吃面条》(1984年)、《拍电影》(1985年)、《羊肉串》(1986年)、《胡椒面》(1989年)、《主角与配角》(1990年 表演者:陈佩斯、朱时茂)。
另外,这一阶段以及之前的萌芽阶段,由于小品刚刚起步,所以人们没有苛求作品的社会意义,更多的只是为了逗乐。但是有些多品也开始关注现实,如:《产房门前》(1987年
表演者:郭达、杨蕾、高兰村等);《芙蓉树下》(1987年
表演者:刘劲、壮丽);戏曲小品《狗娃与黑妞》(1988年
表演者:陈佩斯、小香玉);《懒汉相亲》(1989年
表演者:宋丹丹、雷恪生、赵连甲);《英雄母亲的一天》(1989年 表演者:赵丽蓉、侯耀文);《招聘》(1989年
表演者:笑林、师胜杰、方青卓、黄宏。)
第三阶段:发展时期,从1990年至1998年,领军人物:黄宏、赵丽蓉。1990年由黄宏等出演的《超生游击队》引起巨大反响,在同一时期,陈佩斯、朱时茂仍在奉献高水平的作品,赵本山开始在小品届攻城略地,赵丽蓉也已经显示了她的超凡魅力,郭达、蔡明也成为了不可小视的力量……但是,有了《超生游击队》,我们就完全可以不假思索地将这个领军人物的头衔给黄宏。这个小品的成功不仅得力于其本身独特的幽默性,其对社会热点话题的关注,对社会特定阶段的特定人群的自嘲式的黑色幽默的讽刺,使它成为了一个符号,不仅是小品史上的符号,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符号。这也说明,从这一时期开始,小品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它的教育意义和宣讲意义也开始越来越被重视。所以,小品在经历了长时期的自由时期后,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瓶颈的限制。其代表作主要有:《超生游击队》(1990年)、《手拉手》(1991年)、《秧歌情》(1992年 表演者:黄宏、宋丹丹);《难兄难弟》(1990年)
表演者:黄宏、严顺开; 《擦皮鞋》(1993年
表演者:黄宏、魏积安);《打扑克》(1994年获当年“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选”小品类一等奖。
表演者:黄宏、侯耀文)。
恐怕只有赵丽蓉老师的作品才会如此频繁地要在表演者之后加上“等”,因为这一时期赵丽蓉的所有作品可以称作是小品中的大片,每个作品都要有十几人甚至几十人来共同表演,足见其在当时小品届的显赫地位。把赵丽蓉当作这一阶段的领军人物,绝不仅仅是因为其作品的丰硕,恰恰相反,其作品数量并不占优势,而在这个阶段能称得上精品的也只有《如此包装》、《打工奇遇记》两个。但是,仅仅凭借这两个作品,加上之前的《英雄母亲的一天》、《妈妈的今天》等众多作品对其实力的展现,再加上其年高德劭的独特地位,足以让赵丽蓉成为中国小品届的灵魂人物,其影响力甚至可以波及到今天。由于年龄的原因,我们在看到赵丽蓉精彩的表演的同时,也看到了她在表演上付出的比他人更多地辛苦。在《如此包装》中练跳舞、在《打工奇遇记》中练书法、在《功夫令》中练功夫,而到了1999年她生命中的最后一个作品《老将出马》中,又练起了英语,甚至是英文歌。我们看到了老人在艺术上的不懈追求和认真态度,看到了她对于观众和舞台的无限热爱。仅凭这一点,她就可以当仁不让的成为中国小品届的一面旗帜、一座丰碑。她的这个地位直至今天也无人可以取代。其代表做主要有:《如此包装》(1995年
表演者:赵丽蓉、巩汉林等);《打工奇遇记》(1996年
表演者:赵丽蓉、巩汉林、金珠等);《功夫令》(1998年
表演者:赵丽蓉、巩汉林等)。
同时期其他优秀作品有:《相亲》(1990年
表演者:赵本山、黄晓娟);《大米"红高粱》(1990年
表演者:郭达、杨蕾、吴刚);《警察与小偷》(1991年
表演者:陈佩斯、朱时茂、魏积安、蔡明、巩汉林);《小九老乐》(1991年
表演者:赵本山、杨蕾);《我想有个家》(1992年
表演者:赵本山、黄晓娟); 《妈妈的今天》(1992年)
表演者:赵丽蓉、李文启、巩汉林;《姐夫与小舅子》(1992年)
表演者:陈佩斯、朱时茂;《张三其人》(1993年)
表演者:严顺开等;《桥》(1993年)
表演者:潘长江、黄晓娟;《哈罗!黄土坡》(1993年
表演者:郭达、蔡明)。第五阶段:成熟阶段,从1998年至今,领军人物:赵本山。这一时期可以被命名为“赵本山时代”。赵本山成为了赵丽蓉后中国小品届的又一个符号式人物。曾有人试图比较赵本山与黄宏谁是中国的小品王,但这显然是不用比较的,赵本山已成为了小品的代名词。许多人每年坚持看春晚就是为了看赵本山的小品。平心而论,在这些年赵本山的作品中,经常有不尽如人意的作品出现,他甚至在舞台上笑场,而且有时黄宏等人的作品的质量要超过他,但是赵本山却从未让历届春晚小品的一等奖旁落,这体现出了观众对于他的近乎溺爱的喜爱。但不管怎么说,赵本山的实力是不容小觑的,其从头到脚、甚至到标志性的帽子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令观众欲罢不能。赵本山有着天生的小品天赋,只要他往台上一站,不用说话,观众立即报以雷鸣般的掌声与笑声。而他特有的良好的与观众互动的能力也是他的一大优势,这也让他受观众的溺爱具有了合理性。在这一时期,小品的创作模式、表演模式都已经成熟,但是却陷入了萧条的境地。小品最重要的舞台是春晚。但随着影响力的扩大,春晚越来越多地受到官方的关注。每届春晚的筹备也成为了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所以,这个舞台上的小品越来越注重宣传功能,讽刺功能则越来越淡化,娱乐功能也相对弱化。许多出于宣传目的的应景作品开始出现,春晚小品受到的抨击也越来越多。此外,多年来对于笑料、包袱的挖掘使得笑料资源出现匮乏,因此创作乏力的现象越来越突出。九十年代初期,小品在全国各地的各种晚会上遍地开花,而在这一阶段小品则几乎成春晚的专利,其他场合很难再看到高质量的小品作品。其代表作主要有《拜年》(1998年)、《卖拐》(2001年)、《卖车》(2002年)、《心病》(2003年)、《送水工》(2004年
表演者:赵本山、高秀敏、范伟); 《昨天、今天、明天》(1999年)、《说事儿》(2006年
表演者: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钟点工》(2000年
表演者:赵本山、宋丹丹);《功夫》(2005年
表演者:赵本山、范伟等);《同学会》(1999年
表演者:赵本山、范伟等)。
同时期其它优秀作品:《王爷与邮差》(1998年 表演者:陈佩斯、朱时茂);《回家》(1998年)
表演者:黄宏、宋丹丹; 《老将出马》(1999年)
表演者:赵丽蓉、巩汉林、金珠等; 《爱父如爱子》(1999年)
表演者:严顺开、凯丽、王景、李丁花盆》(2002年)
表演者:黄宏、凯丽;《足疗》(2003年)
表演者:黄宏、牛莉、沈畅;《都是亲人》(2003年)
表演者:蔡明、郭达、李文启、刘小梅;《兄弟》(2004年)
表演者:黄宏、程煜;《装修》(2005年)
表演者:黄宏、巩汉林、林永健; 《打工幼儿园》(2006年)
表演者:牛群、阎学晶、刘小梅等。
中国小品未来命运将如何
赵本山——“我有点害怕了,怕砸自己的牌子。1990年,从我第一次上春节晚会开始,14年没有间断过,刚开始的时候只有冲力,没有压力,现在完了,一想到春节晚会就哆嗦。” “春晚早晚会把小品逼死。”
范伟——“现在表演小品压力特大,怕失去观众,站在台上的感觉越来越不自信,有几十秒大家不乐心里就急。很浮躁,很功利。”
宋丹丹——“小品必然会走下坡路,是不是会灭亡我不知道,小品实在太难了,反正我是提前不演了。” 黄宏——“小品马上要完蛋
说起小品的生命力,全国政协委员黄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无忧虑,他说,小品的创作队伍、表演队伍、理论队伍都没有形成,现在已经没有人愿意来写、来演小品,“小品马上要完蛋!”
据黄宏委员介绍,小品是从电视媒体,更确切地说是从“春晚”获得生存空间并“火”起来的,目前它的发展已经进入死胡同。央视组织的春晚优秀小品作品评奖,只有群众在参与,在对小品的评价体系中,专家一直处于缺位状态,使得小品越来越朝着闹、浅、俗的方向发展,抹杀了小品的艺术性,它应该有一个矫正,应设一个由专家意见主导的专项奖。他还认为,小品演出中专业化的演员都是业余在演小品,如宋丹丹、赵本山、黄宏本人都是业余来演小品的,小品只是他们的副业,没有人站在专业的角度来总结它,也没有人从理论上对小品进行指导,小品已陷入严重缺人缺作品的困境。应让专家参与对小品的评价,小品人才培养与院校相结合,形成理论指导,同时,创作题材更要从群众中来,小品才能成为一种真正的艺术。”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简介篇五
音乐美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其外部动态,主要表现为音乐作品的体裁与形式;而其内在的本质,则更多的表现为音乐的内在性格与情感态度。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国民乐的发展历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中国民乐的发展历程
1.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期(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3世纪)
这时期包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奏汉。在音乐体裁方面,经历了由原始乐舞到宫廷乐舞的进化。在旋律音调、音阶形式方面,经历了由原始间乐重视小三度音程的音调,到春秋战国强调宫、商、徵、羽的上下方大3度的(甫页)、曾体系,以“三分损益法”相生五音、七声、十二律,初步确立了中国传统音乐旋法的五声性特点。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先秦诸子百家的论争,奠定了此后各自学说的理论端点。这一时期中,最具代表性意义的音乐艺术形式是钟鼓乐队。
2.中国传统音乐的新生期(约公元4世纪至10世纪)
这一时期包括了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北方人民南迁、少数民族的内移,构成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冲击:一是玄学对儒学的冲击,引起音乐思想的变化;二是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的传入,引进乐器、乐律、乐曲和音乐理论方面的新因素。其冲击的结果,是使中国的传统音乐为之一变,开创了音乐国际化的一代新乐风。一方面是世界音乐的中国化,包括外来乐曲的中国化,外来乐器的运用,外来乐调的传入,外来乐队的民族化,以及外来乐人为发展中国音乐所作出的贡献。另一方面是中国音乐的世界化,即:中国音乐以其辉煌的成就给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周边各国,如朝鲜、日本等)以重要的影响。
3.中国传统音乐整理期(约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
包括辽、宋、金、明、清。其政治上的特点是:从纷乱和分裂到相对的统一,又从南北对立到多民族国家统一政权的建立,及其在相当长时期内的相对稳定。音乐文化方面则具有世俗性和社会性的特点。所谓世俗性,就是与普通的平民阶层保持着密切的关联。此时期的传统音乐,无论在演出人员和观众、听众对象方面,都已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在音乐理论方面,表现出对前一时期的继承和清理的倾向。音乐形态特点已逐渐趋于凝固定型化。其代表性音乐艺术形式是戏曲艺术及其音乐。这一艺术形式,上承前代,下接后世,并广泛吸收当代音乐新成果,成为集古今音乐大成的音乐宝库。
音乐基础乐理有哪些
1:音(tone)
是一种物理现象。物体振动时产生音波,通过空气传到耳膜,经过大脑的反射被感知为声音。人所能听到的声音在每秒振动数为16-2000次左右,而使用到音乐中的音(不含音),一般只限于每秒振动27-4100次的范围内。音的高低、强弱、长短、音色取决于物体的振动。
2:音色(tone-color)
指音的感觉特性。发音体的振动是由多种谐音组成的,包括基音和泛音,音色是由泛音的多少及泛音之间的相对强度决定的。人们区分音色的能力是天生的,音乐的颜色分为人声音色和器乐音色。人声音色分高、中、低音,并有男女之分;器乐音色中主要分弦乐器和管乐器,各种打击乐器的音色是不同的。
3:共鸣(resonance)
共鸣指的是一种振动。当一个发音体振动时,引起了其它物体的振动,并发出了声音,产生了共鸣。
4:基音(fundamental tone)
物体振动时所发出的频率最低的音是基音,其余的为泛音。基音决定音高。
5:泛音(harmonic overtone)
除了发音体整体振动产生的最低的音是基音,以基音为标准,其余1/2、1/3、1/4等各部分也是同时振动,是泛音。泛音的组合决定了特定的音色,并能使人明确地感到基音的响度。乐器和自然界里所有的音都有泛音。
6:音高(pitch)
音高是用一秒钟的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的。频率多则音高,频率少则音低。目前国际通用的标准音“a”,是每秒振动440次的声音。
7:音名(pitch name)
音名指西洋乐制中代表固定音高的名称。这些名称没有统一,在各个国家是不同的。被广泛采用的是:c d e f g a b。
8:唱名(syllable names)
唱名是指音阶上各音的名称。通常使用1do、2re、3mi、4fa、5sol、6la、7si。大调的主音用1do,小调的主音用6la。
9:音域(compass)
人声或乐器所能达到的最低音和最高音之间的范围就叫音域。音域可分为总的音域和个别音域、人声和乐器音域。
10:调性(tonality)
调性指调式类别与主音高度。在乐曲中,主音是旋律和声的核心,其它音与之发生从属关系最后中止在主音上。这样的乐曲就是有调性的乐曲。
11:音阶(scale)
指调式中的各音,从以某个音高为起点即从主音开始,按照音高次序将音符由低至高来排列,这样的音列称为音阶。音阶由低到高叫做上行,由高到低叫做下行。我们今天所说的音阶,就是以最普遍的大音阶(大调)与小音阶(小调)为主。
12:五声音阶(pentatonic scale)
由五个音构成的音阶。多用于民族音乐的调式。如:do、re、mi、sol、la、(do)。
13:大调(major mode)
调式的一种。七声音阶,其相邻二音的间距分全音与半音两种。其音阶除第三、四两音间与第七、八两音间为半音外,其余均为全音。大调的色彩较为明朗。
14:小调(minor mode)
调式的一种,七声音阶有“自然小调”、“和声小调”、“旋律小调”、“现代小音阶”四形式。小调的色彩一般较大调黯淡,常用来表达悲哀、忧郁的情绪。自然小调(小音阶)的二三 两音间与五六两音间为半音。
15:纯律(just intonation)
与十二平均律不同。音阶中各音与主音的关系均为纯音程。由于这样形成的半音无法分平均,所以不能随便转调,现已被历史所淘汰。
16:主音(key-note)
调式音阶里的第一音。十二平均律(temperament)音律的一种。把一个八度音均分为十二个半音,半音的音程都是相等的。钢琴、竖琴等乐器均按此律定弦。
17:半音、全音(semi tone、whole tone)
将一个八度音分成十二等份,每一份为半音,两个半音相当于全音。半音相当于小二度,全音相当于大二度。
18: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consonant,dissonance)
根据协和的程度可分为完全协和音程(纯1、4、5、8度)和不完全协和音程(大、小3、6度)。除此之外都是不协和音程。
19:音程(interval)
指两音之间的距离。计算音程的单位称“度”,两个音之间包括几个音节就称几度。度数相同的音程又因为其所含半音和全音的数目不同而有纯、大、小、增、减等区别。
20:十二音体系(tweleve-tone system, tweleve-note system)
现代派作曲手法之一。由奥地利作曲家勋博格于1921年创立。作曲家放弃传统的调式、调性与和声体制,将半音音阶中的十二个音任意排成一年音列,然后以倒置、逆行等技法加以处理,除非所有的音都出现过,否则任何一个音不得重复。
音乐有几种美
一、优美
优美是音乐美学中最带普遍性的基本范畴,其特点温柔、平和、纯净、细腻;旋律舒展流畅,节奏平稳有序;速度和力度适中均衡的结构等构成优美的基本表现特征。值得一提的是诗意的美是优美的音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如: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是一首杰出的优美之作。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等等都属优美的范畴。
二、壮美
与优美相对应的音乐美是壮美,或者称为雄壮美。一般美学中并没把壮美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但从音乐的角度来看,壮美是不可忽视的、普通的范畴。中国传统美学中所讲的阴柔美与阳刚美,就和现在所讲的优美与壮美有类似之处。优美以温柔、平和、纯净、细腻为特征,而壮美则以刚劲、果敢、勇猛、粗犷为特征。如:进行曲与军歌都是壮美的典型表现;著名的《马赛曲》和《义勇军进行曲》等等都属于壮美范畴。
三、崇高美
音乐是最适于表现崇高美的艺术形态之一。音乐的崇高美总是和赞美、歌颂、崇拜、敬仰、爱慕等精神内涵密切相关,并且和祖国、英雄、正义、信念等不平凡的对象相联系。表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格调高昂的颂歌如:贝多芬的《欢乐颂》刘炽的《祖国颂》等等。都出色地表现出音乐的崇高美。
四、欢乐美
欢乐美是音乐美学最重要的美学范畴之一。欢乐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情感形态,它是人类乐观主义精神的正格表现。音乐的欢乐美是通过欢乐流畅的旋律、活泼跌宕的节奏、明亮的调性轻盈的和声、速度等等手法来加以表现。它大体可以划分为喜悦和欢乐。如冼星海的《二月里来》施光南的《祝酒歌》。还有传统的民间器乐、管弦乐曲等等。欢乐美的音乐还往往与舞蹈相结合,使舞曲成为表现欢乐美的重要体裁。
五、悲剧美
悲剧美是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它是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并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激励和启示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音乐的悲剧美在音乐中是整个艺术悲剧美的重要、极具光彩的组合,把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加以集中、浓缩,以音乐所特有的表情效果,使人们在苍凉悲愤或慷慨激昂的感受中,获得音乐美的体验。悲剧美在音乐中的体现是多种多样的。综合性的音乐体裁,如戏曲、歌剧、舞剧、歌曲等等。如:歌剧〈奥赛罗〉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
六、喜剧美
喜剧美是音乐美中一个独具特色的范畴。在综合性的音乐体裁,特别是喜歌剧的讽刺歌曲中有与一般美学范畴中的喜剧美相类似的特点。如: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对贵族的鞭挞,穆索尔斯基的《跳蚤之歌》对皇帝与权贵的讽刺。都显示了音乐的喜剧美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