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植财源,强化征管,努力做大财政收入总量
完善财政投入机制,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培植壮大财源,加强收入征管,保障财政稳定增收。——加大培植财源力度。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以“一点一线一中心”为重点,积极整合财政资金,努力盘活资产资源,支持闽北产业集中区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推动经济发展提速。致力壮大工业经济,多方筹集并管好用活工业发展资金、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和产业集群发展资金,支持发展优势企业、壮大产业集群、提升工业平台,推进工业突破,夯实增收基础。加大特色经济扶持力度,支持外贸企业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开拓国际市场,发展特色内贸、现代流通和新兴服务业,打造大武夷强势旅游经济,拓展增收渠道。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支持重点污染源治理、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相统一,保障持续增收。——依法强化收入征管。围绕增收目标,进一步加大财政收入征管力度。健全财税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现代化征管手段,强化对重点税源、主体税种的监控,加强税收征管,促进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加大对各类专项收入、政府性基金、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非税收入的征管力度,确保各项收入及时入库,构建完整的财政收入体系,增强政府调控能力。二、加大投入,创新方式,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立足多予,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加大支农资金投入。围绕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确保新增政府投资和教育、卫生、文化支出重点向农村倾斜。全市财政安排农林水事务支出20873万元,比上年增加1503万元,增长7.76%。——创新财政支农方式。一是加大对种粮、水稻良种、农机购置等的直接补贴力度,确保财政对“三农”的补助直接体现为农民的收入。二是继续实行农村“八大员”政府津贴,进一步加大对动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和农业信息等农业三大体系建设的投入,切实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三是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生产能力。重点支持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产业化、农村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和林业生态、防灾减灾体系、农村路网工程、农村水利改善工程、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三、关注民生,促进和谐,切实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办好惠民利民实事,推进社会事业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支持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全市财政安排科技支出3121万元,比上年增加599万元,增长23.75%,重点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基础科研和科技成果推广。全市财政安排教育支出80871万元,比上年增加12794万元,增长18.79%,重点支持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城市低保家庭学生“两免一补”和武夷学院建设。——支持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全市财政安排医疗卫生支出22359万元,比上年增加6120万元,增长37.69%,重点支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支持深化“平安**”建设。全市财政安排公共安全支出26236万元,比上年增加2561万元,增长10.82%,重点保障公检法司机关履行职责的经费需要,支持维护社会稳定。四、推进改革,强化监管,加快建设公共财政体制坚持公共财政的发展方向,以改革求创新,用创新促管理,不断提高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水平。——深入推进财政改革。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完善基本支出预算编制办法,开展项目支出按经济分类编制预算试点,稳步推进部门预算编制与执行跟踪试点。推进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市县两级同步开展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探索创新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全面开展“乡财县管”试点。落实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政策,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完善农民减负增收长效机制。——切实加强财政管理。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逐步建立国有资产数据库,探索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的新机制。认真测算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对我市的影响,研究相关应对措施。改革完善公务接待制度,研究制定新的差旅费和会议费支出标准,探索建立公务出差、会议定点管理办法。——继续强化财政监督。发挥财政会计监督职能,强化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规范会计基础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以效益为标准选择专项资金项目,加强跟踪问效,严肃查处挤占挪用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结合治理商业贿赂,强化对政府采购的监管,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