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文档网报告范文报告范文内容页

物理教研专题报告发言稿 物理教研主题汇总

2024-02-01报告范文下载文档

在当下社会,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写报告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报告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物理教研专题报告发言稿 物理教研主题篇一

一.中考试题特点

课程改革的一个最突出特点,就是课程目标由原来的一维目标转向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纵观我省近两年课改试验区中考物理试题,平实与新颖兼备,遵循 “体现课改、适度创新”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的理念及三维目标的要求。

1.重点考查双基、坚持能力立意。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仍然是中考考查的重点,这也非常符合新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在05、06两年的课改区中考题中,这方面的内容均占到70%以上。试题以初中物理基础知识为载体,全面考查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凸显科学探究,强化实验考查。中考试题加大了对科学探究考查的力度,不仅在专门的实验题中出现,在填空及简答题中也有所体现。而实验题不单单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而侧重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如实验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及选取器材的能力和实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重视实验方法的考查,关注过程和方法,侧重考查实验过程的体会和感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好的控制了单纯依赖背记实验过程得分的倾向,对今后的物理实验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3.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试题内容大多来自于生活实际,还将物理知识的考查与时事和社会热点紧密联系。既考查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有“物”即有“理”、从“物”中悟出“理”。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4.渗透人文关怀,注意学科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三维目标之一,这是新课程改革有别于应试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近年中考试题比较注重物理教育的人文价值的开发,不少试题通过适当渗透与物理有关的能源、环保等重要社会问题和科技成果,构建了一个充分展示学生科学素养的舞台,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体现了积极的价值取向。同时,出现了一些有关学科渗透、知识整合的新题,充分体现了“改变学科本位”这一新课程理念。

二、考前复习计划

结合中考命题的基本理念和中考试题的特点,考前复习时要做好如下几点:

(一)基础知识要着重复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中考试题中的大头,占总分值的70%左右,在复习时应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基础知识的复习上。扎实的“双基”是取得好成绩的前提和基础,而且还可以把中下学生充分调动起来,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较高的及格率、优秀率等有帮助。基础知识的复习一般安排在第一轮复习中,可以是按教材编排顺序逐章逐节进行回顾;基础较好的班级也可以分力、热、电、光、声等几个板块进行归类复习。

(二)重点知识要专题复习。从知识板块看,力学和热学是重点,占中考分值的80%左右;从知识点看,运动和力关系、二力平衡、惯性、密度、压强、功、功

率、欧姆定律、电功率、比热容、光的折射等是重点;从题型看,开放题、实验探究题和综合解答计算题是重点。这些知识几乎是年年都考!对这些重点知识,要结合平时教学实际和学生学习情况,有目的地进行专题复习(包括专题讲解和专题训练)。时间可安排在一轮复习过后。

(三)实验探究要强化复习。实验是历年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特别是课程改革以来,对实验的要求更高。实验技能靠的是平时的训练和积累,不能指望中考前抱抱佛脚。在复习时,要对教材中基本仪器的使用和一些基础实验进行系统回顾;要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课题,进行科学探究训练,要重视科学探究的每一环节。在复习教材基本实验的同时,要进行适当的延伸,如:复习密度测量时,提出如下问题做进一步研究:①怎样测铅球的密度?②没有天平只用量筒怎样液体和小固体的密度?③没有量筒只用天平怎样液体和小固体的密度?又如:在研究浮力与液体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关系时,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去探究浮力与物体密度、浸入深度的关系。

(四)加强科学训练,提高应试技巧。科学训练不仅可以对知识进行系统复习,而且还能提高应试技巧。所谓“科学”,是指题目难易、题型、题量、分值、时间安排均与中考相似,通过多次强化训练,让学生面对中考试卷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同时,要及时发现学生在答题中出现的问题,如:简答题语言不能准确到位、计算题步骤不严密、书写不工整、写错别字、解题没有按照先易后难等等。这是中考复习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在这个阶段要注意学生的心态变化,要适时地从应试技巧、策略、心理上进行辅导,帮助学生在知识上、能力上、技巧上、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使走进考场的每位学生都胸有成竹。

(五)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近年来各地中考试卷中,有15%左右试题是教材中没有出现的,来源于实际生活的素材,加强了与社会实际和生产实际以及高科技的联系,体现了与生活、生产、社会、人文的结合,老师在复习中要适当展开,在知识的广度上下功夫。如钢丝钳、自行车应用的物理知识、汽车的限载问题、汽车的使用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微波炉的应用、双层玻璃的隔音隔热效果、白色垃圾的危害,判断电、煤、液化气等能源中,选用哪种最经济,在环保方面的优缺点,节能灯泡与普通灯泡在价格、节能等方面的比较等。几年来,试题中往往凸现命题者所在的地方特色,在最后一轮复习时要根据质检卷的动向,加强相关题型训练。

(六)研究课标考纲,挖掘导向功能。注意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看哪些内容是新增加的、哪些内容要求提高了,那些内容要求降低了,哪些内容更加强调过程和方法等等。如:关于浮力,课程标准与原大纲比较有所变化:认识浮力要求学生自主探究,要经历浮力大小的探究过程。过程性、探究性提高了,但对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浮力计算的要求降低了,我们在中考命题中,不会出很难的浮力计算题,更不会和其他知识综合进行计算。复习时没有必要随意加深、拓宽,加重学生负担,强调所谓的“严谨性”。考纲很明确地指出了考查的内容和要求,是考前复习的向导。研究考纲特别要注意两点:一是哪些内容不考或降低难度,复习时少做无用功;二是哪些内容是新增的或要求提高了,这部分内容中考很可能会考到,要重点复习。07年“中考纲要”有如下几点重要变化:a.(二、物质的属性)4.会规范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大小。5.经历

科学探究物质密度的过程,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有减小测量误差的意识)。b.(七、光)10.经历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究过程;能定性描述凸透镜成像的基本特点(包括成像大小、倒立、虚实情况等)。c.(十

一、电和磁)2.经历科学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间关系”的实验探究过程,能对探究过程的科学性进行说明,能理解其探究思想。

物理教研专题报告发言稿 物理教研主题篇二

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

教学

我是一名80后的物理教师,准确的说,是刚从高等师范院校毕业并踏入教育战线的新人。新课改的实施,给我们新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主要概括为“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这两年中我也不断学习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许多教学尝试,并在不断的教学中探索经验并逐渐成长。下面就我对新课程的初步的了解,谈几点认识体会:

首先,全面落实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改要求教师能够做到整体把握三维课程目标,整体把握教学的素养和能力,整体理解课程内容和重难点。对学生来讲,教师能不能做到整体把握对学生具有深远影响。

1、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强调对物理知识的真正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一些物理结论或结果.例如:学过“第一章声现象”之后,有的学生在解答如下的问题时就遇到了困惑:正常人心脏跳动的频率约为每分钟60-70次,即约1hz左右。这种心跳的频率是很低的,与人的听觉频率范围相距甚远,为什么医生用听诊器却能听到人心跳的声音?答曰:“听诊器改变了声音的频率;或者说是胸腔改变了声音的频率。”

这些说法显然是错误的,问题是错在哪里呢?都是死记硬背的结果:在“人耳听不见的声音”这一节的教学中,只要求学生记得结果。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没有引导学生区别“听到的声音的频率”与“心脏跳动的频率”这两个物理概念。

2、结合认知活动的过程与方法教学

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是经历物理过程和感悟物理方法的过程.该让学生经历、体验的要让学生经历了,体验了,使学生在经历、体验中获得学习知识、思想、方法和经验。

以“第十一章中宇宙和微观世界”的学习为例:

一般都有这样的感觉,“宇宙和微观世界”的内容庞杂,三维学科目标的定位与达成甚感困难。我个人觉得,贯穿本节内容的一根主线就是人类认识与探索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思想和方法:一是 “提出假说” ;二是“科学建模”;三是实验论证。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先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为了认识和探究微观和宏观世界,科学家建立了哪些模型?

(2)、科学家建立这些模型的依据和过程又是什么?

(3)、科学家是如何论证这些假说和模型的?

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进行感悟,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现代媒体或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解,以激发学习性兴趣。

3、结合认知过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

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养成情感、培养科学态度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例如:第十一章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的学习结束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下的问题:你对我们所处的宇宙是怎么认识的?(起源、结构、状态)

第十七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结束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下的问题:我国能源结构的基本状况是什么?如果让你参与制定我国能源发展的策略,你有什么主导意见

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的教学结束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大海中蕴藏着丰富的机械能,这些能量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潮汐、海浪、海流等。你对大海中蕴藏的这些能量的利用有什么设想?把你的想法说出来。

第二,改变教学方法,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

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我们必须要改变以往教学中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看、满堂转、老师讲学生听、师问生答、老师演示学生看等形式单一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学、实验操作、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更将“科学探究”列入了课程内容,我认为“科学探究式教学”并不是要完全依赖于“探究”,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能在以后的工

作、学习中进行应用。学生既需要通过自己的动手探究发现一些知识,有些时候也需要从教师这里学习一些已经定论的知识。特别是八年级的学生而言,许多探究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否则一节课45分钟,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

例如: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中,学生对什么是凸透镜所成的像、什么是物距、什么是像距等物理概念都不甚明了的情况下就要求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相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就比较困难了。若把该教学活动设计为知识传授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在学生建立了凸透镜成像的概念和大致了解凸透镜成像性质与物距有关的前提下,设计实验、采集多组原始数据并在教师指导下分析论证找到规律,效果就好得多。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得到了科学思维和方法的熏陶。成功的愉悦使学生的终身学习愿望、对自然科学的亲和力等情感态度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心智方面也可得到培养。物理课程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科学探究课结束之前,教师应该对学生探究活动进行

总结

和评价,如分析哪些操作是正确的,哪些操作是错误的,并且说明为什么。在这样的反馈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探究行为有了反思,他们便知道如何修正错误,做的更好。这将会很大程度的提高科学探究课的效率,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例如:在“第六章变阻器”的教学中,教师对滑动变阻器连接时的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在电路中的作用等作出总结,并指出学生在操作时存在的不足,这样学生就能更深刻的了解和使用滑动变阻器,这样在进行“测量小灯泡电阻” 以及“测量小灯泡的电工率”的教学时就能节省很多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能加深学生的记忆。

第三,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们从思想意识到教学设计,都要尽可能的考虑多给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对初中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会体验生活,感受到抽象的物理定律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物理源于生活,反过来又应用于生活,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用脉搏、步长测时间和距离

学读汽车速度表

用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

了解微波炉的基本原理

了解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基本区别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这是相当可喜的。但是,认真审视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例如新课程评价教育的滞后也使教师在教学中有所顾虑,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一旦发现学生的成绩不理想马上又回到追求分数的传统式教学上来。教学评价滞后已经成为整个课程改革的最大瓶颈。我们期盼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发展性评价早日出台,使教师能尽快解除后顾之忧专注于教学改革。

当然,作为一名的年轻教师,教学经验的匮乏,使我感觉到有时候教师要从“主导者”向“组织者”和“引导者”成功转变的难度很大。这个需要我不断努力去学习理论、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去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探究,并争取早日做到这一点,不断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

以上是我对这次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粗浅理解,有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正。

标签:物理 教研 专题报告 发言稿 主题 汇总

猜你喜欢